今年上半年质检系统立案查处违法案件354起,其中重大案件15起。质检总局23日公布了吉林四平甲醛啤酒案等6起酒类执法打假典型案件。
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酒类打假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打假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许多大酒厂周边“伴生”着数量众多的中小型酒厂,它们以生产基酒为主。这些基酒很容易被造假分子用来勾兑制造假酒,牟取高额利润。
这位负责人还以今年6 月吉林四平质监局查处的掺入 “工业甲醛”制售劣质啤酒案为例说,当前某些造假行为性质恶劣,在生产伪劣酒类产品中添加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而且暴力抗法事件还时有发生。
记者从23 日质检总局例行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质检总局部署开展“质检利剑”酒类打假专项行动以来,各地质检部门周密部署,迅速行动。上半年,共检查酒类生产企业1万余家次,其中检查白酒生产加工企业7669家次,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743家次,其他酒类生产加工企业1820家次。
上半年该系统在各地查处的重大案件涉及白酒、葡萄酒、啤酒和假冒产品包装等各个领域。其中,吉林省四平市质监部门查获一起非法添加工业甲醛和工业盐酸生产伪劣啤酒的案件,货值高达1300多万元,这是全国首次查获特大制售假劣啤酒违法犯罪案件;贵州省质监局连续查获假冒茅台酒案件,累计货值超过500万元;江苏查获制售假冒进口葡萄酒重大案件,形成了严厉打击假酒的高压态势。
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目前酒类打假仍面临严峻形势:
一是在许多大酒厂周边“伴生”着数量众多的以生产基酒为主的中小型酒厂,这些酒厂生产的基酒,容易被造假分子用来进行勾兑制造假酒,牟取高额利润。
二是造假行为性质恶劣,在生产伪劣酒类产品中添加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如吉林四平的甲醛啤酒案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是造假分子气焰嚣张,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据其介绍,在此次公布的案件中,由当地政府统一组织领导的联合执法行动,在有公安机关配合的情况下仍然遭遇暴力抗法。
四是标识欺诈问题突出。“造假分子往往采用偷换产品标识方式,以低档酒冒充高档酒,这种现象特别是在进口葡萄酒产品中较为典型。”这位有关负责人说。
上述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质检部门将进一步深入开展“质检利剑行动”,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要加强与行业协会、名优产品生产企业的协作配合,加大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执法协作,加强案件移送力度,加大对重点案件的跟踪督办。
同时要充分发挥质检12365系统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提供制造假冒伪劣酒类违法犯罪行为的线索。
据悉,上半年的酒类打假专项行动中,质检总局不仅部署了对全国白酒、葡萄酒生产加工情况全面的调查摸底,同时确定了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葡萄酒、白酒产品生产集中地区和销售、消费量大的地区为重点地区。还指导行业协会建立酒类名优企业打假协作网,发动受侵权企业调查案件线索,向执法部门举报。行动中,不仅注重打好摸排线索的“情报战”,还注重打好查办重大案件的“攻坚战”、注重打好内外联合的“协同战”等。记者 韩乐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