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统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2012-07-23 12:27:1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学习时报 

    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的最大特征是基本脱离农村但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基于成长背景环境的变化,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总体进入小康、农村摆脱贫困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生活在温饱的环境中,没有挨过饿,进城打工不是为了求得温饱,而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第二,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读完了初中,有些还上过高中,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父辈,因此他们外出打工对就业有更高预期,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第三,新生代农民工是在信息通讯高度发达、社会高度开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与电视和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城市和外部世界,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和乡村文化有了较大差异,外出打工更多地是基于对城市生活的一种向往。第四,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比起父辈来就业机会更多,选择余地更大,因而离农倾向也更强,进城定居的愿望更加强烈。

    韩长赋:实事求是地讲,不可能指望新生代农民工再回到农村种地:其一,他们中的多数人本身没有地,二轮承包时就没有分到土地,根本就无地可种;其二,他们从来就没有种过地,一离开初中或者高中的校门就到城市务工;其三,他们中的多数人出来后就没有想再回去种地。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占84.5%,希望在城里定居的占93.6%。从社会公平角度讲,也不应该让上亿的人口把青春献给城市,把养老负担甩给农村。因此,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调整城乡人口结构的角度出发,必须考虑他们的城市化、再社会化问题,使他们逐步有序融入城市,转为城市居民。

    韩长赋: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既要立足当前,帮助他们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一是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二、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广泛开辟就业创业渠道。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让新生代农民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三是推进城乡改革联动,在农村关键是保障他们的土地权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林地、承包地,应当尊重他们的意愿;在城市关键是保障他们的公共服务和民主政治权利。四是丰富文化生活,加强人文关怀。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使用互联网比例较高的特点,应当重视发挥网络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五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好中央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地逐步安家落户,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土地方面: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工业项目用地、开发区占地,大多是从农村征用的土地。近年来,尽管征地的补偿标准在逐年提高,但还是大大低于土地市场价格,土地净收益流入城市和工业,每年以万亿计。金融方面:通过金融机构存贷差,农民和农业积累的有限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和工业项目。2010年末,全国农户储蓄余额为5.9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只有2.6万亿元,两者相差3.3万亿元。农村资金供给严重短缺,提高了农业的融资成本。劳动力方面:据专家测算,农民工为城镇经济发展积累的资金每年在几千亿元以上。近几年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工资问题比较重视,农民工工资增加较多,但农民工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仍很欠缺,特别是参加社保的比例低。

    韩长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不符合中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不同,城镇和农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也不同。城镇化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不能把城镇建设的做法简单地套用到农村建设中去,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城镇和农村应当和谐一体,相得益彰,不能有巨大反差,也不能没有区别,否则就会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农村欠发达。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绝不能放松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