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宜昌市张家店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该市公安局警综平台上核查对比网格员所采集的人口信息。胡新桥 摄
工作人员张帆用鼠标在“新生儿信息”选项上轻轻一点,湖北省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出一列数据:一天内诞生在“水电之都”的新生命。
宜昌市各医院登记新出生婴儿系统与全市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对接,让新生儿能在第一时间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将相关部门的专业信息与网格动态采集的信息进行综合性关联对比,集成了涵盖人生命周期全过程的人口信息,宜昌人从出生到死亡可能经历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社保、婚姻等事项全部被集成起来,这就给社会服务管理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动态的基础信息支撑。”宜昌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树君向法制网记者介绍。
1110名网格员为3亿信息保鲜
“辖区有了新生人口,‘社区E通’会接到系统‘待办任务’提示,我需要在30天内到新生婴儿父母所登记的户籍地进行核查,并反馈给系统。”宜昌市西陵区云集街果园路社区网格员史云说。
说着,史云拿起自己的“社区E通”手机:用手指轻点屏幕,打开“下派任务”板块,点击新增人口,里面有基本的地址信息等内容板块,还可做相应修改。
“新生人口核查,存在多种情况。父母户籍都在宜昌,但有可能不在宜昌居住,这样的新生儿信息就要核查并反馈。若人户均在宜昌,则可为其代办户口、医保等。”史云说。
目前,宜昌市收集的信息中,光人口信息就达3亿多条。
统计显示,现在,宜昌全市1110名网格员每天收集的人口变动信息在2000条左右,这种及时动态化的信息为政府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信息依据”。
对此,宜昌张家店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炜深有体会:“网格员的到来,把群众全面真实的信息提供给党政部门,这些部门据此制定更好的惠民政策,不仅为政府树了形象,也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20年逃犯暂住17天即落网
福建人茅非强(化名)在宜昌暂住了17天,就结束了自己20年的逃亡生涯。
2011年3月,茅非强投奔家住宜昌的“妻子”。夫妇二人租住在宜昌的一杂居社区,并在社区旁开了个夜市烧烤摊子,生意不错。
去年2月26日,网格员姜艾(应采访对象要求,此处为化名)走马上任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入户走访登记信息。
“第一次去,正赶上两人在串烧烤用的菜、肉,听说我要登记身份证等信息,老茅的妻子很配合地拿出了自己的身份证。”姜艾说,但老茅说自己的身份证放在福建老家了,并称自己叫“陈翔新”(音)。
姜艾将信息上报给责任区民警。经在全国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内查询,民警没能发现匹配对象,就把信息退给姜艾,请他核查。
姜艾再次向老茅核实,他说自己的名字是“陈翔兴”。但人口信息库里依然查不到。“我就通过他在附近上学的儿子、一起做生意的老板了解,得知他姓‘茅’。”姜艾说。
得知此信息后,民警觉得这个“老茅”定有问题,就在公安内部网上进行比对,发现老茅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1991年就被福建警方列为网上在逃人员,遂及时对其实施了抓捕。
据了解,2011年8月宜昌市公安警综平台与市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有效对接至今,通过信息核查,共抓获在逃人员179名,获取各类违法犯罪线索967条,查破各类刑事案件835起。
宜昌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户政管理大队大队长鲜于运国说,有了网格员,信息对接之后,公安装在坛子里的死水变成活水,这让民警们尝到了不少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