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播报

四川检察机关"聚引机制" 三年补充专业特长干警3054人

2012-07-19 09:43:3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正义网 

    ■检察队伍出现人员青黄不接、素质偏低、检察官断层的局面怎么办?

    ■聚引机制:3年补充专业特长干警3054人。法医余良解剖刀演奏神奇旋律……

    ■育才机制:3年业务培训班4153期受训47000余人(次)。刑诉法研究生到控申部门上了第一课……

    ■用才机制:3年910人进入领导后备人才库,1072人进入综合人才库。最年轻班子成员成为耀眼新星……

    2012年6月,四川省检察院对3年“人才强检”工程进行总结,形成《四川检察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全省已全面完成了《四川省检察机关2007-2010年人才工作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补充人才总量是3年规划的180%。

    谈到全省检察队伍结构与2006年相比,省检察院检察长邓川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四笔帐:一是文化程度大幅提升。全省干警中81.2%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以上的人员增加到933人,增长6.9倍;二是专业结构趋向合理。法律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增加到5291人,比例从28.1%上升到44.7%,技术鉴定、网络管理、藏彝双语等特殊人才,先后逐渐补充到各级院;三是年龄结构渐成梯次。全省41岁至46检察干警占21.9%,36岁至40岁干警占总数的17.3%,35岁以下干警占34.5%;四是业务部门得到重点充血供氧。新招录检察干警中有2344 人主要分配到公诉、反贪、民行、侦监等业务部门,执法一线岗位被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如何在短短3年时间让一个庞大的全省检察队伍整体换新颜?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四川省检察院。

    “2007年以来,围绕‘人才强检、素质兴检’战略工程,我们紧抓‘聚、引、育、用’四个环节,建立了三项机制,即聚引机制、育才机制、用才机制,全面推动3年人才强检工程。目前,全省检察人才总量大幅增长,拥有了一支以执法办案为主体,兼有其他辅助门类的检察人才队伍,为全省检察工作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接受采访时,邓川检察长自豪地向记者解答到。

    聚引机制:法医解剖刀演奏神奇旋律

    聚引人才是“人才强检”工程的基石。

    “为破解公招难题,我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省实际的方法和政策。包括针对基层院空编问题,省院上收进人审核权,统一向全省下达指令性招录计划;实行分地区和职位确定相应开考比例,运用‘一次笔试、二次面试、二次录用’调剂录用方式,重点解决个别条件艰苦的基层院招人问题;实行特殊加分的优惠政策,鼓励报考民族地区基层院等。新的招考政策较好地平衡了全省各市州院因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同时,我们赴高等院校选调优秀应届毕业生、从党政机关和政法部门考调急需专业特长人才和定向委培体改生,几条腿走路,加快了拓宽进人渠道的步伐。”省院政治部主任李安信向记者介绍说:“聚引机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从过去单一面向社会公招大学生方式,发展成现在的多元化模式。”

    为促进考调工作的规范化,省院出台了《全省检察机关考调具有专业特长人员有关问题的规定》,首次明确了考调标准、条件和审批程序。按该标准,全省三级检察院3年从全省公务员队伍中考调了近百名鉴定、网管、双语等特殊人才充实到基层院。

    余良,硕士学历,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乐山市肿瘤医院考入乐山市检察院从事法医工作。他从本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买法医学权威著作,并结合工作进行苦心钻研。余良近年共办理检察技术案件700余件,出具法医鉴定书1000余份,先后改变公安、司法机关鉴定10余份,有效防止了轻罪重判、重罪轻判和冤假错案的发生。其辨析真相无一错误的业绩令同行们啧啧称赞。

    2010年3月9日,发生在乐山市辖区某看守所讯问室的“喝稀饭死”事件引起舆论轩然大波。余良顶住外界压力,抽丝剥茧般检验每一个疑点,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其非典型性“缢死”的鉴定结果还原了事实真相,看守所民警王某涉嫌玩忽职守罪被乐山市检察院立案侦查,办案民警张某、杨某也已被提起公诉。从此,法医余良用解剖刀破解疑难案件的赫赫名声传遍整个古蜀嘉州。同年,他代表乐山法医界参加全省法医能力验证比赛,荣获银牌,跻身于法医“权威”行列。

    据了解,3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共补充年轻的和具有法律、鉴定等专业特长的检察干警3054人,其中公招2432人、考调282人、定向委培277人、选调63人,有573名硕士研究生加入到四川检察队伍,英才共聚岛,“孔雀西南飞”现象凸显。“特别值得欣慰的是‘三州’检察机关补入415名大学生,20多个民族地区基层院彻底改变了没有全日制法律本科生的状况。”李安信主任说。

    育才机制:刑诉法研究生到控申部门上了第一课

    对引进人员的教育培训是“人才强检”工程的根本。

    工作热情高、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少是新进人员的共同特点。对此,该省检察机关立足实际,在专业培养方式和教育培训模式上创新,突出重点教育,帮助青年干警快速成长。

    在专业培养方式上创新。“我们将新进大学生优先安排在侦查监督、公诉、民行、反贪等业务部门,采取“师徒结对”方式,扎实抓好传、帮、带,以缩短岗位适应周期;在基层检察院推广“科长助理制”,让新进大学生参与疑难、重大案件的研究讨论和事务管理,列席本院检委会,提高剖析研判能力;邀请专家教授专题辅导,开展互动交流;推行新招录干警到控申接待窗口培养锻炼机制;许多基层院集中安排新进大学生参与市院办案或异地办案,使他们得到更多锻炼,尽快转换角色,胜任本职工作。”李安信主任向记者介绍。

    王海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他的锻炼经历。

    王海向硕士学历考入省检察院公诉一处。报到后王海被政治部通知到控申部门锻炼2个月。刚开始他满脑子糨糊,自己学的是刑诉并已被分配到公诉部门,为何还要安排到跟自己专业不对口的控申部门呢?两个月来,他在接访工作第一线近距离接触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信访者,遇到了各种各样紧急疑难问题,对其应变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法律知识等提出了新挑战。控告处长期从事接访工作的前辈、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接访技巧也给了他深刻的感染和启示。他开始从准确、简明记录来访人提出的要求及理由做起,并不断摸索接待方法,尤其对那些情绪激动、性格偏激的长期缠访缠诉的当事人,既要学会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缓解其情绪,又要在释法说理,答疑解惑方法上下功夫,并逐步引导他们正确维权。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摔打磨练,王海对检察工作有了感性认知,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良苦用心。

    后来,他把自己在控申部门的锻炼经历写成了一篇4000余字的心得体会。文章中他写到“这是我正式步入工作岗位的第一课。社情民意和群众诉求对我而言不再是书上的几个铅印字,我脑海里可以浮现很多鲜活的例子对这八个字进行阐释。我一定将这段难忘的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

    在教育培训模式上创新。该省在全国检察培训系统率先建立教学案例库,共整理收录精品案例和典型案例83个;建立全省检察机关在线学习考试题库,整理收录4万余试题;采取内选外聘方式,首批聘任由院领导、检察业务专家、高校教授等组成的36名四川检察官学院兼职教师,建立起长效稳定的教学师资队伍;积极推进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和情景模拟、案例剖析、基地见习等教学方式,狠抓实战练兵,收到较好培训效果。3年来,全省三级检察院共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4153期,受训47000余人(次),全省检察干警的履职能力明显提高。

    突出重点教育。主动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联系协调,鼓励和组织干警参加高层次学历学位教育。

    用才机制:最年轻班子成员成为耀眼新星

    用才机制是3年“人才强检”工程的核心。全省各级院积极探索和健全用才机制,不断推出各具特色的留人才、聚人心、稳队伍的措施和办法,努力营造创业好环境。

    “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格局逐步形成。

    省、市检察院分别建立起领导人才、综合人才、检察业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库,建立了逐级推荐、统一考核、优先培训、集中调用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3年来,全省市级院共有910人进入领导后备人才库,1072人进入综合人才库,3005人进入检察业务人才库,843人进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库,检察人才引领效应逐步体现。

    《四川省检察业务专家管理暂行规定》出台的激励措施首开全国先河。目前,组织评选出全省首批10名检察业务专家,有4名同志成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

    “为干警的个人成长进步提供更多空间和机遇,省院制定了《全省检察机关干部挂职锻炼实施办法》,通过交流轮岗、上挂下派、对口互派等途径为年轻干警提供多岗锻炼、全面发展的机会;并建立上级院从下级院遴选考调检察官和业务骨干工作机制,畅通合理流动渠道;还通过举办“全省十佳公诉人”、“全省十佳侦查员”等业务竞赛,为年轻干警搭建成长进步、展示才华的平台。”李安信主任介绍说。

    青年干警李向辉的成长经历是该省选贤任能用人机制的一个缩影。2006年7月大学毕业的他经四川省委组织部选调到大竹县人民检察院工作,被分配到政治处从内勤工作做起。为了写好宣传材料,他苦练写作基本功,潜心研究各种报纸的风格,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由简单的模仿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写作特点。如果论资排辈,像他这样“小朋友”只能靠边站。但两年后,他因在业绩、能力、品行考评中表现突出,于2008年2月被任命为政治处副主任。

    他没有停下脚步休息,而是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努力、尽展其能。他先后撰写宣传稿件150余篇,被各类新闻媒体采用80余篇,其中被《检察日报》、正义网等中央级报刊、网站采用40余篇,超额的完成了2008年市检察院的下达10篇的宣传任务。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他讴歌检察干警在抗震救灾中英勇事迹的数篇文章被《正义网》采用,该科室也因此被四川省检察院表彰为《检察日报》宣传先进集体。在政治处副主任岗位上的磨练,还使李向辉进一步掌握了政工工作的规律,熟悉了相关政策法规,从一个知之甚少的“愣头青”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老政工”。干警检察官等级调整、工资档次晋升、职级、职务变动等政工工作,他都能做到“0”差错。2008年底,政治处被大竹县委、政府表彰为“政法系统先进集体”,李向辉个人也被共青团达州市委表彰为“优秀团干部”。目前,李向辉正在努力攻读法律研究生课程。

    2009年2月,李向辉以高票通过,被破格提拔为该院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成为了达州市、甚至全省检察系统最年轻的班子成员,一时间成为了检察系统耀眼的新星。

    四川省检察机关跳出思想窠臼、冲破制度藩篱,让一批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据了解,全省检察机关2003年以来的新进人员,近3年先后有80人被提拔为基层院副检察长,124人被提拔为市级院中层领导,613人担任基层院中层干部;185人被遴选到上级院,437人交流到省、市、县党政部门工作。

    邓川检察长告诉记者,四川省检察院将进一步制定并推进“四川检察英才”计划,预计用5-10年时间,重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塔尖”团队,不断为人才工程续源头活水。(记者刘德华 通讯员张艳 杨永强)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