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三十八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创造经验亮点纷呈

2012-07-19 08:40:2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北京东城区 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

    北京市东城区以网格化管理为手段,以服务和保障民生为着力点,以加强党建为保障,创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根据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基本情况,东城区将187个社区划分为589个网格,实现“网格全覆盖、工作零缝隙”。每个网格实名配置党支部书记、管理员、助理员、督导员、民警、司法力量和消防员等“七种力量”,整合社保、工会、团委、妇联、统战、社会组织等特色力量进网格,形成“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7+X”力量配置模式。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万人发案率、百户发案率均保持北京市城区最低水平。

    通过强化网格基础作用,大力推广信访代理制、“家和万事兴”群众调解之家、物业管理纠纷调委会等典型经验,积极探索联合调解室、劳动争议五方联动、消费纠纷调解委员会等工作模式,将矛盾纠纷发现、化解在最基层。

    北京朝阳区 四管模式服务不同群体

    北京市朝阳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服务管理网络。

    朝阳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形成了“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财管人”的人口服务管理的“四管模式”,积极做好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妥善解决8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深化国际化社区建设,以望京、麦子店、朝外、建外、三里屯五个街道为试点,建立外籍人员服务中心,依托社区服务站,为外籍居民提供入住登记、就学、就医、就业、法律宣传等服务;做好特殊群体服务工作,建立社区服务、刑释解教“两类”人员过渡性安置地“阳光中途之家”。

    朝阳区积极探索“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模式,依托楼宇服务站,设立工商、税务、劳动等15家职能部门办事窗口,将公共服务项目前移至商务楼宇。目前已建立商务楼宇党组织143个、楼宇服务站367个,实现了对“两新组织”从业人员空间、工作全覆盖和有效服务管理。

    天津滨海新区 流动人口管理全员覆盖

    针对新区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快、分布领域广、群体类型各异等特点,天津市滨海新区探索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建立“一二三四”的工作模式。

    “一”,就是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待遇同城化。新区152所中小学校已全部向流动人口子女开放,外来建设者在就业政策、同工同酬、技术培训等方面实现市民待遇,基本医疗保障已覆盖外来常住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二”,就是做到两个全覆盖。即在新区、功能区、街镇、居村建立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分中心、站和分站,开发运行人口信息综合应用系统,有效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域覆盖、全员覆盖。

    “三”,就是创新“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新途径。对长期工作的外来建设者,建设30处近200万平米的蓝领、白领以及政府公屋等保障性住房,实施集宿式、公寓式管理;对在新区工作的建筑工人和环卫工人,投资数亿元兴建了一批“建设者之家”和环卫工人公寓;对散居在社区的流动人口,对其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就是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河北石家庄市 实现党建网格覆盖基层

    河北省石家庄市积极推广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在街道,该市全部推行了“1+3”大工委制,街道党工委下设居民区党委、驻区单位联合党委和综合党委三个功能型党委,分别负责对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协调管理,实现驻区单位和“两新组织”管理由“各自为战”向“同驻共建”的转变。在社区全部设立党总支,楼院全部设立党支部,楼栋全部设立党小组,各商务楼宇、驻区单位、“两新组织”也都全部健全了党组织,实现了党建网格在基层的全覆盖,由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社会管理事务。

    目前,市内已建立功能型党委147个,社区、楼院全部完善了党建网格,近3000家机关单位、“两新组织”成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成员单位,新建商务楼宇党组织103个,涉及近4000家企业有了党组织的领导,区域化党建正向各县(市)推广,以党建网格化带动社会管理网络化,促进了社会管理成效大大提高。

    河北肃宁县 推进基层组织四个覆盖

    河北省肃宁县积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民主组织、经合组织和综治维稳组织全覆盖,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领着农民搞自治,推着农民唱主角,让农民真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领域当家作主,打造了一张覆盖整个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服务管理网络。

    今年,肃宁县把村容村貌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提出到年底,全县253个村全部达到“六无”(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无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无禽畜乱跑,无乱写乱画,无私搭乱建,无断壁残垣)、“四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标准;按照有一个文体组织、有一套文体器材、有一个活动场所的标准,推进全县农村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和文化活动全覆盖;融天、安宁等四个试点社区推进居代会、居委会、居监会等自治组织建设,初步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西柴、张庄、前堤等6个村为试点,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让村民不出村就能办事。

    山西太原市 制度创新预防化解矛盾

    山西省太原市积极践行执政为民、服务为先、公平正义的理念,加快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应急处置”三道防线,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太原市注重用制度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出台意见严格规定9类应当评估的事项和两类必须评估的事项。二是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一手抓土地拍卖制度改革,将修建性详规作为前置条件和土地捆绑在一起拍卖;一手抓房产开发企业诚信评价机制建设,将开发企业近年来诚实守信、承担社会责任等情况以百分制进行综合评价,对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对违法违纪违规企业,根据情况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直至清理出建筑市场,并依法惩处当事人。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全市未发生重大群体事件,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五化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以“服务周到化、联系遍布化、行为归属化、管理扁平化、手段精细化”为理念,突出强化对人的服务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

    推进服务周到化,满足老百姓基本公共需求。整合乡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资源,在全市74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心。半年来,已成功为群众办理日常服务事项7.2万多人次,解决疑难问题、合理诉求3.5万多件。

    推进联系遍布化,全面提高群众参与度。在村、社区全面推广以村民、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常设制为核心的“四权四制”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把涉及农牧民、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交由他们自己处理,通过规范的程序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从体制机制上保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推进管理扁平化,统筹解决条块关系;推进行为归属化,让各类人群得到服务;推进手段精细化,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辽宁沈阳市 坚持服务为先基层为重

    辽宁省沈阳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为要、服务为先、基层为重,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沈阳市强化基层党建工作,以体系内的区域党组织为“1”,以体系外的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为“X”,在街道和社区建立“1+X”大党(工)委,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确保在大党建基础上实现大管理。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全面推行社区“四+X”组织体系建设,即组建一支区域化党组织、建立一个工作平台、建立一系列居民自治协会、建立一套社会协同机制和若干社区网格,形成多位一体的基层服务网络。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行民生诉求平台建设,畅通民生诉求渠道。组织市、区两级机关万名干部下基层,深入开展以“万名干部进万户,加强特殊人群众服务管理;千名干部进社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千名干部进企业,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管理服务;千名干部进校园,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四进四加强”活动,推动社会管理服务措施在基层落实。

    吉林延吉市 强化基层社会服务管理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把强化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作为重点,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坚持民生优先,健全完善民生保障体系。编制实施《民生发展五年规划》,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32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2000元。

    坚持基层在先,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行“三站”统管模式,在全市社区和村屯设立综治信访站、民生服务站、群众工作站,及时了解民意,解决民需。

    坚持服务为先,提升社会服务管理能力。实施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工程,健全“早上接访制”“工作督查制”等十大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及相关同志每天早上5点至8点定时接访,一般案件当场解决,疑难案件限期办理;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程,全市49所中小学中的32所指定为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学校,就近入学率达到39%;实施特殊群体帮教工程,每年设立10万元专项资金和3%的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三无”刑释解教人员就业。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 全面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从保持边疆和谐稳定、保障生态安全的大局出发,以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为主线,坚持以突出特色、强力推进、创造经验为着力点,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路。

    全面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圆满完成一期天保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全面停止主伐生产,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全力抓好边疆安全稳定。严格落实“三长管边”责任制,深化“爱民固边”活动,发动群众开展了“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村民巡护队”等治安联防活动,实行“民警任村官”工作制度,有效维护了边境地区安全;切实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建立工商、环保、质监、水利、建设、食品卫生等多部门联管联查联处工作机制,有效防止因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建筑施工质量等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发生;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以打促整、以整促治、以治维稳,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上海长宁区 建立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上海市长宁区探索“民主+法治+科技”三结合的管理方式,完善城区管理、人口服务、民生保障、矛盾调处、社区建设、社会参与“六大体系”,初步建立起党建引领、综合联动、融合共治、科技支撑的区域化社会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长宁区建立区社会管理联动中心,通过功能整合、系统整合、热线整合,推动公安、城管、应急办、总值班室等管理部门在一个平台上综合联动,实现对外一口受理、内部快速处置。开通24小时市民热线(962347),实现过程监督、群众评议。在街道建立相应的联动处置平台,对接区社会管理联动中心,联动社区“三个中心”、社区综治工作中心、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等区域资源和管理队伍。以网格为基础整合队伍,在网格内实现联动联勤、快速处置。建立图像监控系统和“车牌识别系统”,基本实现全区712个封闭小区和主要街面路口视频监控全覆盖。

    江苏南通市 构建四级平台管理格局

    江苏省南通市以社会服务管理“四级平台”建设为载体,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新体系。

    市一级,整合相关服务功能,新建办公全天候、节假日无休的政务中心。县(市、区)一级,整合20多个部门职能,构建融矛盾排查化解、新市民服务、应急处突指挥等职能于一体的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乡镇一级,依托原有的政法综治工作中心推广建立镇(乡、街)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履行行政服务和维稳服务两大职能。村(社区)一级,建成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以“一综多专”大调解体系为核心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取得了新突破。南通市9个县(市)区、121个乡镇、1960个村居共建立三级大调解组织机构2139家、配备调解人员4623名。

    南通全面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管理服务站为依托、社区综治办为中坚、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格局。

    浙江宁波市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浙江省宁波市注重回应民意,在破解管理难题上取得了新进展。创新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体制,在乡镇(街道)设置公共安全监管站(所),赋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特种设备、食品药品等综合监管职能,推动监管网络向基层延伸。

    宁波市探索建立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平台、协商议事组织为基础“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使社会管理更精细、为民服务更直接、工作责任更落实。全市已建成新型社区368个,划分管理网格1.1万个,确定网络管理员1.5万名,组建各类服务团队1.2万多支、成员15.34万人,初步形成了“管理到户、服务到人”的工作格局。

    宁波市研发了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努力构建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智能社会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浙江诸暨市 创新枫桥经验化解矛盾

    浙江省诸暨市以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为主线,坚持预防与化解并举、传统与现代结合、管理与服务并重、保障与民生同步,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诸暨市致力构筑“点线面”结合的调解体系。面上,市镇村三级联动,建立市级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市调解总会,充实镇村两级调解组织;线上,专业调解有序推进,组建医患纠纷、法院诉前、交通事故、消费权益等六大专业调解中心;点上,多元调解全面铺开,创建一批专家型调解室,5个基层法庭建立联合调解分中心,16个派出所建立治安纠纷调解中心。目前,多层次、专业化、全覆盖的“枫桥式”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基本形成。

    安徽合肥市 实行拆迁安置三榜公示

    安徽省合肥市采取“以项目化抓社会管理”的模式,将社会管理工作的23个难题列为重点项目,配套出台60多个政策性文件。

    对确定的每个社会管理项目,合肥市都明确由一名市领导负责,一个成员单位牵头,若干个责任单位参与。为实现所有项目全面铺开、重点项目全力推进、难题项目全面破题、验收任务全部完成,对每个项目列出“时间表”、“推进表”、“跟进表”、“督查表”。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合肥市坚持以惠民导向促和谐,全面加强养老、医疗、低保、救济等社会保障,深入实施“33+X”项“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直接地惠及百姓。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和谐拆迁”暖民心,先拆违、后拆迁,“一把尺子量到底”;实行拆迁安置“三榜公示”等制度,一碗水端平。几年来,全市拆迁(违)1700多万平方米,涉及6.7万多户群众,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

    福建晋江市 政企互动促进民企发展

    福建省晋江市创新政企互动模式,打造政策服务、社会协同、公共服务和人才服务“四个平台”,构建企业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政策服务平台。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创立品牌、改制上市等,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同时,开展“干部进企业、政策促发展”活动,组建2000多名政策落实联络员队伍,引导扶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社会协同平台。大力推进党建、综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进企业,形成“市镇村企”四级联动机制,实现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综治进民企”全覆盖。

    公共服务平台。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进驻30个部门,实施流程再造,削减合并336项审批事项,平均审批时限缩短了70%以上,当场办结率达76.35%。

    人才服务平台。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专家活动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出台新的人才政策,在解决人才户口迁入、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下大力度。

    江西丰城市 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

    江西省丰城市以人文关怀安民心,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在消除社会治安隐患上安定民心。

    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管理服务。建立14个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培训和政策引导等措施。全市1002名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接回率、帮教率达100%,就业率达98%,重新违法犯罪率为零。

    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服务。专门出台了收治稳控管理办法,建设了精神病专科医院。全市898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均得到有效稳控,没有出现精神病人由于收治稳控不到位而制造的恶性事件。

    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管理服务。全市253名社区矫正人员无一人脱管漏管,无一人重新犯罪。

    加强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等六类青少年管理服务。全市千余名领导干部通过“一对一”、“多对一”措施进行结对帮扶挽救,市乡财政和社会力量用于救助六类青少年的资金达500余万元,全市近3.8万余名此类人员全部得到了妥善服务管理。

    山东泰安市 搭建各类社会管理平台

    山东省泰安市积极搭建各类社会管理平台,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在“大调解”平台建设方面,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协调配合,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在综治工作平台建设方面,全市87个乡镇全部建立综治工作中心,实现了矛盾联调、治安联防、警务联勤、问题联治、平安联创。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多元平台建设方面,突出抓针对闲散青少年的培训就业平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爱心温暖平台、针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扶成长平台、针对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矫治救助平台和针对流浪乞讨青少年的保护关怀平台等五个平台建设。

    在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改造提升了市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设立55个窗口,对各项业务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

    山东诸城市 多村一社区近距离服务

    山东省诸城市构建社区化发展平台,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化建设与服务,形成了“多村一社区”的“诸城模式”。

    优化社区空间布局。把相邻的几个村庄和相关单位规划建设为一个社区,全市1249个村庄共规划建设208个社区,服务半径一般在2公里以内,涵盖5个左右村庄、1500户左右,208个农村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运行。

    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医疗卫生、社区警务、灾害应急、生态环卫、就业社保、社区志愿者等服务站室,近距离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性服务,打造起“2公里公共服务圈”。

    创新网格化管理。对235个城乡社区网格进行细化,每个自然村、企事业单位为一网,20户至30户为一格,每格设一名信息联络员,把治安维稳、安全生产、环境整治、民生保障、流动人口等社会管理服务事项统一纳入网格。

    河南新郑市 统筹城乡社会服务发展

    河南省新郑市坚持用民生幸福评价发展,切实解决好关乎民生的各种问题,在统筹城乡社会服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新郑市坚持资金、项目、优质师资向农村倾斜,基本实现了城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无差异。在全国率先改革“中招”制度,实行“初中分配名额、高中均分生源”;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生扩招费、学杂费和住宿费,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等;建立集就业服务、指导培训、劳动维权等于一体的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对城乡劳动者实行同等的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的“双免政策”;积极推行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60周岁及以上老人参保率达到100%;规划建设50多个城乡新型社区,着力实现农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消费方式城市化。

    河南三门峡市 村干部为群众代办事项

    河南省三门峡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形成了以基层服务平台建设为特色、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根本的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行政村民事村办服务站、挂牌接访和接访公示等工作亮点。

    三门峡市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整个社会管理的根基,在市、县级层面,以综治办为平台,研究指导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在乡镇(街道),以综治办为依托,发挥社会矛盾调解和治安巡防两支队伍的作用,整合公安、民政、工商、信访等方面资源,建设标准统一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下设便民服务、群众诉求、治安防控三个分中心,形成了“一办两队三中心”的工作格局,实现集中办公“一体化”运作、接待群众“一条龙”服务、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在行政村,推行建立民事村办服务站,由村三委干部担任工作人员,本着“宁愿自己麻烦、不让群众作难”的服务理念,代理群众到乡镇和县办理需求事项。在城市社区,建立流动式服务团队,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

    湖北宜昌市 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社会管理创新,难点在资源整合,关键在信息综合,重点在部门融合。湖北省宜昌市建立“一对接两跟进”,即对接综合信息系统、跟进管理、跟进服务机制,通过对接人口基础信息系统,推动部门改革机构设置,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整合联动,扁平化管理,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针对性,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宜昌市各部门和社区利用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加强对实有人口信息的分析研判。市公安局推进公安专网进社区,社区民警驻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警务活动。市司法局建立特殊人群基本信息库,及时为开展帮教服务、矫正管控提供信息支撑。市民政局主动跟进服务特困家庭,积极开展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孤残儿等特殊人群的关爱和人性化服务,在城区大力推行老年优待证社区办理工作。

    同时,宜昌市建立了由民政、人社、房管、税务、金融、证券、保险、公积金、残联等相关部门参与的部门联动核对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惠及困难群众。

    湖南长沙市 找准重点全力破解难点

    湖南省长沙市找准重点,破解难点,在解决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问题上求突破。

    针对特殊人群,长沙市形成了“两统两分”的管理机制。即由市专项组牵头,统一标准,按市、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分级建立特殊人群基本信息数据库,对全市特殊人群实行分类管理。对全市2953名社区矫正对象,实行了司法所长、派出所民警、社区矫正联络员、对象亲属“四包一”管理,实现了“零脱管、零漏管、零重新犯罪”的矫正工作目标。对全市列管的14736名刑释解教人员,实行了监管改造、出狱出所、安置帮教、日常管理“四个环节”的对接,帮教率达到100%。

    对于流动人口,长沙市形成了“一二五”的管理体系,即建立了一个流动人口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服务机制及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服务机制,出台了五个规范性文件。全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服务均等化、管理制度化、工作规范化。

    广东深圳市 全面实行积分入户制度

    广东省深圳市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国家“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要求的25项内容,深圳市均已提前实现。其中,18项深圳市已覆盖实有人口,其余“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免住宿费,并为经济困难家庭寄宿提供生活补助”、“为城乡困难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殡葬救助等服务”等7项内容,已覆盖户籍人口及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户籍人口。

    此外,深圳市实际已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包括“免费敬老优待服务”等17项,其中15项已覆盖实有人口。

    深圳市全面实行了积分入户制度,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对申请入户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多元评价、综合打分。当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指标累计积分达到一定分值时,可依程序申请办理入户。2012年上半年,深圳市面向全国统一招考1097名公务员,进一步取消了报考户籍限制。

    广西凭祥市 军警民联防保边境安全

    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深化军地联防,创新边境安全管控措施。

    凭祥市实施爱民固边战略,充分发挥驻军多、警种多的优势,完善军、警、民大联防机制。在边境线上,驻军部队在前沿阵地日夜巡防,沿边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民兵,与驻军一起开展经常性联防工作,互通情报信息。

    在边贸点和重点地区,以边境检查站、边防派出所官兵、海关缉私等为主力,以群防群治组织为基础,及时破获边境走私案件和其他案件。

    凭祥市在边境村屯,全面推行“户哨”、“十户联防”、“路长制”,共同管理辖区边境便道。现已设47名“路长”、265名户长,做到“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哨所、一个村庄就是一支部队”,筑起“政管面、军管线、警管片、民管点”的铜墙铁壁。

    海南琼海市 培育和引导新社会组织

    海南省琼海市以规范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为抓手,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确保行业和谐稳定。

    目前,琼海市有渔民协会、旅游协会、机动车维修协会、酒店管理协会、瓜菜技术协会等新社会组织200多家。琼海市通过做好5方面工作培育和引导新社会组织:严把登记关,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审批;加强执法监察,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社会组织,查处违法活动;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开展年度检查和财务审计,规范各种制度机制,强化监管力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指导和帮助,提高社会组织服务会员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组织党团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琼海市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对陆续成立的各类协会靠前指导,积极为各类协会中的农民、渔民、小企业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排忧解难,起到了政府和社会各成员之间“桥梁”和社会管理“调节器”的作用。

    重庆大渡口区 创新服务打造公益民生

    重庆市大渡口区突出以人为本,打造公益民生,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机制。

    大渡口区建立了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对流动人口实行登记办证、技能培训、政策咨询、权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

    在工业园区等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区域,修建配套完善的廉租房和蓝领公寓,实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住宿、管理和服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及新生代平等享受市民待遇。

    大渡口区重点抓好刑释解教、吸毒、问题少年等特殊人群的教育感化工作,建立政法干警与刑释解教人员联系帮教扶助机制。建立了堰兴剪纸等4个安置帮教基地,实现特殊人群管控、帮扶、转化、就业“四个100%”。

    大渡口区还以党员义工为载体,建立党组织与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结对联系制度,深入开展以“助医”、“助学”等为内容的帮扶济困活动。

    全区已组建家教、义诊、法律等特色义工队34支,7633名党员、3860名群众注册成为义工,义工组织已成为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力量。

    四川德阳市 五化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四川省德阳市坚持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实行社区建设及服务管理“五化”模式,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推进社区建设标准化,办公用房统一标识、标牌和外观形象,划分功能服务区;

    实行社区管理网格化,中心城区设置社区居委会,乡镇以区域为单位设立“中心社区”,建立调解社区议事网格、人民调解网格、治安消防网格等,实现精细化管理;

    社区监督透明化,由居民公开选举产生监督委员会,全面监督村(社区)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情况;

    实行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将劳动就业、民政救助等35项政务服务全部前置到社区,由相应部门聘请代办员、协管员在社区蹲点办理,形成了“1+N”代办模式,全市社区政务服务覆盖率达100%;

    经费保障制度化,社区工作人员基本报酬、办公经费按社区实有人口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费随事转”保障模式。

    四川省绵竹市以城乡社区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殊群体帮扶体系建设、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以及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西部农村地区特点、统筹城乡发展特征的社会管理新路子,让群众生活得称心、宽心、舒心、放心和齐心。

    贵州贵阳市 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贵州省贵阳市逐步完成了11个区(市、县)群工委、群工中心,139个乡(镇、街道)群众工作站、1622个村(居)群众工作室的组建工作,并在区(市、县)全部加挂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牌子。目前,覆盖全市的群众(综治)工作网络已初步形成。

    贵阳市全面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全市所有49个街道,建立89个新型社区,实行区直管社区,社区直接面对群众开展管理服务,在社区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治理模式,实现了机构从衙门到家门、干部从领导变社工、服务水平从弱化到强化、服务方式从间接到直接、作风从敲门到开门、管理方式从坐诊到会诊六个转变。

    贵阳市以市群工中心为平台,建立完善“三级调处”和“三调联动”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变矛盾“中转站”为“终点站”,实现了矛盾纠纷的“一站式”化解、群众需求的“一条龙”服务、信访事项的“一体化”办理,努力推动“事要解决”。

    云南楚雄市 巩固拓展“大综治”格局

    云南省楚雄市将社会管理内容纳入市“十二五”规划,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推进边完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楚雄市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把乡镇综治办作为乡镇“四大办公室”之一进行设置,落实了乡镇综治办编制、人员、经费;完成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在21个社区和l31个村委会设专职治保调解员l71名,并把调解员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充实城乡矛盾化解、应急处突、公安处突队伍,选配了2914名综治维稳骨干和13187名兼职治保员;在全市l5个乡镇、l52个村(社区)及辖区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20人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配备治保调解员,形成了广泛覆盖、服务群众、齐抓共管的“大综治”格局。

    2011年至今,全市15个司法所和167个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基层调解组织共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860件,调解成功7479件,成功率95.2%,“大调解”真正成为了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西藏拉萨市 筑起维护稳定坚强防线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拉萨市共建设便民警务站135个,工程投资近2.5亿元。对流动人口实行12小时暂(居)住申报登记和办理暂(居)住证制度,构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防线。

    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拉萨市规定了办理居住证、 暂住证等政策。对全市行政区域内除宾馆、酒店、旅社、招待所外,其它所有向流动人口提出居住功能的场所,一律要求申报,执行审批程序。对经批准对外经营的租赁房屋,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做到重点管理、重点排查。

    目前,拉萨市所有经营接待旅客住宿的旅馆、饭店、宾馆、招待所、客货栈、办事处、浴池等都安装了旅店业信息系统。深化多元调解工作,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西藏林芝地区 因地制宜创新寺庙管理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为突破点,建立起寺庙社会管理新模式,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林芝地区在实施“平安寺庙”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对全地区93个宗教活动场所广泛实施“六建”(建管理机构、建党组织、建领导班子、建干部队伍、建管理职能、建管理机制)、“六个一”(驻寺干部与僧尼交一个朋友,做一次家访,办一件实事,建一套档案,畅通一条联系渠道,形成一套管委会、寺庙、僧尼、家庭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九有”(有路、有水、有电、有广播电视、有电影、有报纸、有文化书屋等)和“两险”工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目前,林芝地区93座(处)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共有管理委员会7个、专职管理特派员办公室86个、党支部6个;“九有”建设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94.5%。

    陕西西安市 项目建设推进整体创新

    陕西省西安市确定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十大工程”(简称民生、和谐、强基、平安、融入、回归、净化、延伸、互动、天网工程),实施项目化管理,以项目建设带动全市7大类34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整体推进。

    西安市积极培育先进典型,重点抓了10类42个先进典型、创新亮点的培育工作。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区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和信访接待中心,形成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工作格局;在城市建设拆迁、企业改制、案件审理等54个重点领域,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推行校园“天眼”和“联网报警”工程,有效提高了校园及周边地区安全防范水平;加强实有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力争年内基本实现“一卡通”;创造性地建立了五类易重复违法犯罪特殊人群教育转化新机制、刑释解教人员“四有”安置帮教模式,使这部分人群顺利回归社会。

    甘肃嘉峪关市 户籍改革实现城乡一体

    甘肃省嘉峪关市放开思路,迈开步子,从城乡户籍一元化、社区管理扁平化、社会细胞和谐化、社会服务集约化等方面整体规划设计,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机统一。

    嘉峪关市从城市大、农村小,工业大、农业小的市情特点出发,大力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了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区分,农村居民只在职业上登记为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在保留原有土地、继续享受农村惠农政策的同时,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安置、学生就学等八个方面出台专门配套政策,使农村居民在基本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到了同等待遇,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为了从制度层面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嘉峪关市成立了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集中开展业务咨询、受理、办理、监督和接受相关投诉,为本市居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社会服务。

    青海格尔木市 服务触角延伸社会末梢

    青海省格尔木市坚持立足实际,把做实基础作为保障社会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促进社会管理服务触角向社会末梢延伸。

    格尔木市将全市划分为213个工作网格,把全市社会管理工作网入格中,调配政法综治、民政司法、劳动保障、单位内保等各层面共902人构成网之节点,最大限度缩小服务半径,形成了市、区(乡街)、社区三级全覆盖网格精细化管理格局。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做细网格划分,切实将人、财、物向网格倾斜。

    格尔木市研发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全力确保网格工作有条件办、有能力办,能办好、能办实。建设了信访接待大厅,推行领导定期接访活动,真诚面对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推行村级事务代办制,由乡村干部包村代办各类事项,解决了远离市区的农牧区群众进城办事的人财物消耗,最大限度增加了和谐因素、减少了不和谐因素。

    宁夏灵武市 发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把群众工作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充分调动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社会管理。

    着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开展以“五送两带”(送市情促发展、送温暖聚民心、送科技信息帮民富、送文明树新风、送规矩铸和谐,把群众对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的意见建议带上来、把群众生产生活中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困难带上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千余名党员干部3次进村入户,走遍全市4万多户群众家庭,开辟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

    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开展以“讲文明、守规矩、铸和谐”为主题的民风民俗教育活动,举行干部群众万人签名仪式,聘请百名“文明义务监督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新完善了宗教工作机制,巩固发展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着力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机制,在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设立代表之家和民意表达室,及时掌握社情民意。

    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 固本强基推进三化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推进“单位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建设,有力地巩固了维护稳定的基层基础。

    用“单位化”管理维护稳定,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征得辖区80%至90%以上居民群众同意后,天山区采取封闭小区、封闭无人管理院落、巷道,设置治安岗亭、安装大门等方式,严格落实车辆人员登记和出入证管理制度。

    以“网格化”覆盖固本强基。将辖区划分为五级网格,按照实名安排责任人,将500余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安排到每个网格之中,把全区19724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全部归入相应网格管理。

    以“社会化服务”改善民生。对400余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和院落实行社区代管,在管委会、街道成立18个社会服务中心、在社区成立140支便民服务队,部分社区建立15分钟便民服务圈,累计解决群众急难问题1.1万件。

    新疆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 强化保障力推进规范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保障工作。

    新建综治工作中心,使之成为团场各类信息收集反馈的中心、社会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各部门联合办公处理信访和矛盾纠纷的中心。通过协调整合为青年路社区腾出了一栋近1100平米的房屋,投入资金200万元进行修整。组建青城、滨河社区,新配社区工作人员15名,目前,社区综治工作站、警务室、法律援助点、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服务站、老年人健身活动中心等阵地建设全部设立到位,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为15个基层单位党支部选强配齐了专职综治员,组建了30人的“军垦战士”看家护院队、20人的民兵女子摩托巡逻队。记者 周斌 卢杰整理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