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三十八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创造经验亮点纷呈

2012-07-19 08:40:2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陕西西安市 项目建设推进整体创新

    陕西省西安市确定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十大工程”(简称民生、和谐、强基、平安、融入、回归、净化、延伸、互动、天网工程),实施项目化管理,以项目建设带动全市7大类34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整体推进。

    西安市积极培育先进典型,重点抓了10类42个先进典型、创新亮点的培育工作。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区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和信访接待中心,形成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工作格局;在城市建设拆迁、企业改制、案件审理等54个重点领域,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推行校园“天眼”和“联网报警”工程,有效提高了校园及周边地区安全防范水平;加强实有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力争年内基本实现“一卡通”;创造性地建立了五类易重复违法犯罪特殊人群教育转化新机制、刑释解教人员“四有”安置帮教模式,使这部分人群顺利回归社会。

    甘肃嘉峪关市 户籍改革实现城乡一体

    甘肃省嘉峪关市放开思路,迈开步子,从城乡户籍一元化、社区管理扁平化、社会细胞和谐化、社会服务集约化等方面整体规划设计,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机统一。

    嘉峪关市从城市大、农村小,工业大、农业小的市情特点出发,大力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了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区分,农村居民只在职业上登记为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在保留原有土地、继续享受农村惠农政策的同时,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安置、学生就学等八个方面出台专门配套政策,使农村居民在基本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到了同等待遇,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为了从制度层面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嘉峪关市成立了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集中开展业务咨询、受理、办理、监督和接受相关投诉,为本市居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社会服务。

    青海格尔木市 服务触角延伸社会末梢

    青海省格尔木市坚持立足实际,把做实基础作为保障社会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促进社会管理服务触角向社会末梢延伸。

    格尔木市将全市划分为213个工作网格,把全市社会管理工作网入格中,调配政法综治、民政司法、劳动保障、单位内保等各层面共902人构成网之节点,最大限度缩小服务半径,形成了市、区(乡街)、社区三级全覆盖网格精细化管理格局。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做细网格划分,切实将人、财、物向网格倾斜。

    格尔木市研发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全力确保网格工作有条件办、有能力办,能办好、能办实。建设了信访接待大厅,推行领导定期接访活动,真诚面对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推行村级事务代办制,由乡村干部包村代办各类事项,解决了远离市区的农牧区群众进城办事的人财物消耗,最大限度增加了和谐因素、减少了不和谐因素。

    宁夏灵武市 发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把群众工作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充分调动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社会管理。

    着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开展以“五送两带”(送市情促发展、送温暖聚民心、送科技信息帮民富、送文明树新风、送规矩铸和谐,把群众对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的意见建议带上来、把群众生产生活中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困难带上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千余名党员干部3次进村入户,走遍全市4万多户群众家庭,开辟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

    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开展以“讲文明、守规矩、铸和谐”为主题的民风民俗教育活动,举行干部群众万人签名仪式,聘请百名“文明义务监督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新完善了宗教工作机制,巩固发展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着力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机制,在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设立代表之家和民意表达室,及时掌握社情民意。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