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三十八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创造经验亮点纷呈

2012-07-19 08:40:2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贵州贵阳市 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贵州省贵阳市逐步完成了11个区(市、县)群工委、群工中心,139个乡(镇、街道)群众工作站、1622个村(居)群众工作室的组建工作,并在区(市、县)全部加挂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牌子。目前,覆盖全市的群众(综治)工作网络已初步形成。

    贵阳市全面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全市所有49个街道,建立89个新型社区,实行区直管社区,社区直接面对群众开展管理服务,在社区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治理模式,实现了机构从衙门到家门、干部从领导变社工、服务水平从弱化到强化、服务方式从间接到直接、作风从敲门到开门、管理方式从坐诊到会诊六个转变。

    贵阳市以市群工中心为平台,建立完善“三级调处”和“三调联动”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变矛盾“中转站”为“终点站”,实现了矛盾纠纷的“一站式”化解、群众需求的“一条龙”服务、信访事项的“一体化”办理,努力推动“事要解决”。

    云南楚雄市 巩固拓展“大综治”格局

    云南省楚雄市将社会管理内容纳入市“十二五”规划,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推进边完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楚雄市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把乡镇综治办作为乡镇“四大办公室”之一进行设置,落实了乡镇综治办编制、人员、经费;完成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在21个社区和l31个村委会设专职治保调解员l71名,并把调解员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充实城乡矛盾化解、应急处突、公安处突队伍,选配了2914名综治维稳骨干和13187名兼职治保员;在全市l5个乡镇、l52个村(社区)及辖区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20人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配备治保调解员,形成了广泛覆盖、服务群众、齐抓共管的“大综治”格局。

    2011年至今,全市15个司法所和167个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基层调解组织共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860件,调解成功7479件,成功率95.2%,“大调解”真正成为了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西藏拉萨市 筑起维护稳定坚强防线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拉萨市共建设便民警务站135个,工程投资近2.5亿元。对流动人口实行12小时暂(居)住申报登记和办理暂(居)住证制度,构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防线。

    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拉萨市规定了办理居住证、 暂住证等政策。对全市行政区域内除宾馆、酒店、旅社、招待所外,其它所有向流动人口提出居住功能的场所,一律要求申报,执行审批程序。对经批准对外经营的租赁房屋,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做到重点管理、重点排查。

    目前,拉萨市所有经营接待旅客住宿的旅馆、饭店、宾馆、招待所、客货栈、办事处、浴池等都安装了旅店业信息系统。深化多元调解工作,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西藏林芝地区 因地制宜创新寺庙管理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为突破点,建立起寺庙社会管理新模式,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林芝地区在实施“平安寺庙”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对全地区93个宗教活动场所广泛实施“六建”(建管理机构、建党组织、建领导班子、建干部队伍、建管理职能、建管理机制)、“六个一”(驻寺干部与僧尼交一个朋友,做一次家访,办一件实事,建一套档案,畅通一条联系渠道,形成一套管委会、寺庙、僧尼、家庭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九有”(有路、有水、有电、有广播电视、有电影、有报纸、有文化书屋等)和“两险”工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目前,林芝地区93座(处)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共有管理委员会7个、专职管理特派员办公室86个、党支部6个;“九有”建设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94.5%。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