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难、停车难,正在成为诸多城市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如何贯通城市道路,有效缓解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不仅直接关系着众多城市市民生活的幸福、便捷指数,也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和水平。
近日,法制网记者在株洲采访时发现,株洲通过创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打造了全国第一个“电动公交车城”,形成了“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绿色健康出行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的拥堵,也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减轻了城市的污染,赢得了各方的肯定和赞誉。
走在株洲市的街道上,不时可以看到,一排排橙绿相间的自行车停靠在马路边的锁柱上,整齐有序。同时,不时有一辆辆有着统一标识的自行车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解决市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株洲市从小处着手,从小事破题。”据株洲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黄耀斌介绍,从2009年起,株洲市陆续将城区的公交车置换成了环保电动车,从而把株洲打造成了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从去年5月开始,株洲又率先在湖南启动了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项目,形成了“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人性化建设、大众化服务”的工作格局。
“株洲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让广大市民享受更优质、更便捷的公共服务。”据黄耀斌介绍,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实行的是“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前期建设由政府投入,后期运营则实行市场化运作,由一家公司负责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具体经营,一家公司建厂生产开发国内市场,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核心控制用件、公共自行车、运管模式等整体打包输出,以产业链形式盘活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
在租赁网点的设置上,株洲市充分考虑了市民的出行需求,站点间距一般不超过500米。在自行车的选择上,株洲市的公共自行车采用的是无链条传动轴技术,轮胎采用的是防刺充气胎,每辆单车配备了购物篮,还配有一定数量的亲子(母婴)车。为保障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持续、高效运转,株洲还实行了“分区管理、科学调度、及时维护、严格考核”的管理模式,实行内部稽查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考评机制,把评判权交给广大市民,考核结果直接与公司的管理经费挂钩。
如今在株洲,市民只要缴纳200元押金、预存100元资费,即可申办一张租赁卡,凭卡可24小时在市内所有自行车服务网点提取和归还自行车辆,通借通还,借还在3小时内都是免费租赁使用,超过3小时,则按一小时一元钱从预存资费中扣除。
“公共自行车随到随取,通借通还,方便快捷,而且免费,不仅有效解决了我们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而且有效缓解了出行难、停车难,减少了我们的出行交通费用,提升了我们市民的健康指数。如今我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上下班,一个月来基本上不用花钱,很方便。”对此,株洲市民谢先生很是高兴。
据统计,截至目前,株洲市已建成1058个租赁站点,投放了20000辆自行车。公共自行车使用量已超过3000万人次,单日租还车量最高突破22万人次,单车日借还达10次以上,市民办理租赁卡近20万张,并以每天300张左右的速度递增,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的比例由过去的不到2%提高到现在的12%左右。此前株洲市创建办有关负责人曾指出,公共自行车启用的一年间,株洲市共节省汽车用油400万升,节省2900万元,减少碳排放13650吨。
“如今在株洲,不仅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市委书记等党政官员骑自行车上下班也不再是新闻。”记者了解到,对于公共自行车,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不仅予以了高度赞赏,而且以身作则,不时骑自行车上下班,逐渐带动了株洲不少领导干部选择自行车出行。此前某地一副市长坐自行车出行成为新闻的情形,在株洲市民看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7月9日、10日,在由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和株洲市政府主办,株洲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承办的“环保节能型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工程院交通研究项目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株洲创推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模式成为各方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记者了解到,此前不仅国家住建部已明确要求在全国推广株洲的做法和经验,并于2011年10月27日将株洲列入全国第二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试点城市;而且,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慕名前来株洲参观学习和考察。(记者 阮占江 实习生 张琳琳 通讯员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