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内,父母双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是难以承受之痛。
父母双亡,自己却不在身边,则可以说是痛上加痛。
自己不仅不在身边,而且身在高墙之内,这又让人情何以堪?
这并不是虚拟的情节,而是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身在北京城南的女子监狱。
曾经绝望
“父母双亡,你说我回家干嘛去”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来到了这个被许多人视为神秘的地方。
走进女子监狱,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压抑,有很多树木草坪,视野开阔。两三层的小楼都是红顶黄墙,颜色艳丽。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里的围墙是通透式的,在里面也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记者要探访的人物,名叫李红。和她近距离坐下,记者又一次觉得惊讶——她皮肤白嫩,眼神自信,并非记者所设想的晦暗和阴沉。
“刚进来的时候,我可不是这样。”爽朗的李红主动打开了话匣子。
李红也曾经风光一时。上世纪90年代,她就下海经商。在万元户都挺牛的时代,她就已经是百万富翁,开上了进口小轿车。进监狱之后的那种心理落差,一度让她盲目、狂乱。
“我是2001年失去自由的,判的是无期。当时不到31岁,挺年轻的,脾气也挺暴的。”李红说,“当时一想无期,我什么时候出去呀,出去我也老了。”
“当时我爸爸五十多岁,不到六十,我妈也是五十多岁。我进来一年的时候,我父亲就因病没有了。当时孙警官(分监区民警)根据我的情况,怕我想不开,就没告诉我父亲去世的消息。接见日家里人没来,我就往家打电话,打一回,就说我爸有病躺着呢。就这样过了一年,直到有一回我做梦梦见我爸了。我就给家里打电话,直接问我妈,我爸是不是没有了。我妈说是没有了。我当时感觉就是……”李红停顿了半天,说,“我爸当时刚59岁,太年轻了。”
又过了3年,李红的妈妈也去世了。“是一天早晨知道这事的,太难受了,那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李红说,“三年多的时间,父母全没有了,我一下子就有点不着急了,放弃希望了。当时民警要是说我什么,我就跟她对着干。有时候真的我错了,她要一说我,我就问她,你跟我说说我回家干嘛去?”
其实,在前三年,李红的表现还算可以,经过几次减刑,已经从无期徒刑改判为20年,之后又减到14年了。但正是抱着“我回家干嘛去”的想法,李红开始过起了浑浑噩噩的生活。
在女子监狱,像李红这样的遭遇非常典型。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北京市女子监狱,现关押1000多名女服刑人员,年龄段主要在30岁至50岁。监狱关押的服刑人员多是北京籍罪犯,还有部分余刑一年以下的、短刑的、外省籍的。
“结合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我们日常的管理我们发现,女性服刑人员有以下几点区别于男性服刑人员:一是思亲心理重;二是自卑心理重;三是虚荣心和嫉妒心强;四是依赖和亲和心理重;五是情感波动大。”北京市女子监狱狱政科高科长对记者说。
重燃希望
“出去后我真的想开一个主食厨房”
像李红这样走在绝望边缘的人,想要把她拉回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言两语的开导,不能直击人的心灵。而女子监狱推出的全新的改造手段——浸透式的情感管理,改变了她的人生。
“我后来想当时我太幸运了,我碰上孙警官了。如果没有碰见孙警官,如果不是这种母爱式的管理,我今天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很难想象。”李红对记者说。
孙警官用各种方法跟李红聊天,在劳动过程中让李红担起责任,让她在食堂当面食组长,负责一些人的主食。
“给我找师傅,让我学习蒸馒头。说你不能这么霸道,你现在要学技术,掌握技术进食堂啊。现在我蒸馒头特别棒、特别香,有警官就说,你要是出去了,蒸的馒头肯定得火了。”
“后来参观的时候,监狱长就带人来尝馒头,还对我说,‘小李,谢谢你’。”说到这里,李红的兴奋溢于言表,“一投入到新的岗位上,人一分散精力,再说人本身都有上进心的,一好学就化解了一些东西。而且等到做出成绩,监狱长连着说‘谢谢你,谢谢你’。我当时就感觉,我那种态度对人家,人家却没有一点埋怨我。像监狱长,我从心里把她当妈了。那种岁数小的警官,真的感觉就像自己的姐妹。虽然我不配,但是我从心里就是这么认为的。”
经过7次减刑,李红明年就将出狱。对于未来,李红很乐观,“我就想出去看看,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好职位,我真的想开一个主食厨房”。
“我心里踏实着呢。我不但会蒸馒头、做面条什么的,点心都会做了。心理上,有这么多爱在我心里,我一点那种心理阴影都没有。”李红说,“以前有钱的时候我也没想过要做一点什么公益活动,现在我的心态不一样了。我出去后,如果努力,我肯定会用我的行动为这个社会承担一些责任。”李红对记者说。
对于自己的心理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变,李红说,细细想来,监狱民警并没有用什么事件来打动自己,而是一点一滴,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慢慢地融化了自己冰冷的心。
狱政科高科长向记者解读了情感管理的“一点一滴”:
“比如说生日餐,到生日这天,给她们做生日面,卧两个鸡蛋,也让她感受到,虽然离开了家人,但政府也好、警官也好,没有放弃她,还是在挽救她,这也是一种情感的拉动和交流。
“还有,区别于男性,女性服刑人员允许化淡妆、黑发,每个监狱都安装有特殊材料的小镜子,唤醒她们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这个仪表端庄,一方面对自己的压力是一种释放,另一方面对家属也能让对方释怀,所以说效果也特别好。
“又比如,原来我们发的那个鞋,就是女性服刑人员穿的那鞋,都是那种条绒的懒汉鞋。后来通过我们的努力,女性服刑人员的鞋现在变成带扣的,有一点小跟。她们也爱美,就从这一点一滴,结合女性这种生理、心理,还有爱美的各种特点,想得特别周到。”
高科长告诉记者,女性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盼望一些重大的节日。市局领导、监狱领导特别重视,突出了几个重大节日:首先,六一儿童节,组织孩子们与母亲同餐,并进行拥抱式、触摸式的肢体上的情感交流,让她们感受到爱的温暖。其次,寒暑假把学生约出来吃亲情餐,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再就是母亲节,经监狱批准服刑人员要把她的母亲请来,主要体现出心灵上的负罪感,跟母亲面对面的沟通,也是亲情参谋。她毕竟是犯了罪,当她对待她母亲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忏悔、如何去表白。另外,中秋节、春节会组织跟亲人团聚,但必须是综合分数排名靠前的服刑人员才可以参加,这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常规教育就体现在这儿,为她们做一个守法的公民铺垫。
“这么多年的管理,我们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说促进她们的管理,其实是在提高她们的一种综合素质,家庭的责任感,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你不能说我在监狱这一段做好了就行了,出去以后仍然危害社会。所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说它是一座监狱,实际上它也是一所特殊的大学,唤醒心灵的一所学校。”高科长说。
心理矫治
服刑人员是心理问题高发的一个群体
唤醒心灵,除了这些日常的情感管理手段之外,还需要更为专业的工作。
女子监狱心理矫治室主任吴蕾告诉记者,服刑人员群体是心理问题高发的一个群体。她们的心理问题的形成,不单单是在狱内,其实在成长经历过程当中的许多事情,造就了她们的一些心理问题。但是在社会上,一些人并没有很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外加一些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工作原因,最后导致了她们的犯罪。
“监狱给她们创造了一个环境,让她们静下心来能够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接触到自己内心层面上的一些问题。”吴蕾告诉记者,女子监狱是在2007年年初成立心理矫治室的。根据服刑人员的生理、心理特点,为她们安排相应的心理教育,让她们能够了解到什么样的心理是正常的、什么样的心理是异常的、在哪种情况下需要去主动求询心理咨询民警的帮助。”
在教育过程中,服刑人员的求询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今,每个分监区都有一名兼职的心理咨询员。兼职性的咨询员,一般都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而在心理矫治室工作的专职心理矫治专家要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据吴蕾介绍,在监狱中开展得比较好的还有一种团体的心理咨询。“比如说有人际关系问题的服刑人员,我们会将她们聚在一起,通过大家的互动,提高她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同时会给她们一些人际关系的渗透,教给她们一些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提高她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吴蕾说,每名入监的服刑人员都要建立心理档案。在狱内,会加强刚刚入监的服刑人员的适应能力训练及狱内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减少狱内封闭的环境和狱外自由环境的落差感。最后,在临近出监时,服刑人员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因为她将要面临着如何去面对自己的亲人、如何去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如何去面对周围人对她的接纳与不接纳。在这一阶段,心理矫治室也会给她们做相应的心理工作,让她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保护采访对象,文中服刑人员为化名)(记者陈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