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事交给专业人说
襄阳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建敏,拥有律师和医师双执业资格。
“从事了长时间的司法行政工作,这让她能用直白的话向患者家属讲清道理,同时,她又可以用法律和医学专业知识与医院进行沟通,赢得了医患双方的信任。”襄阳市司法局副局长徐六零这样评价李建敏的专业。 >> 下转第二版
李建敏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其实,很多时候自己也要借助“外脑”——由在职律师、卫生医学专家等449名同志组成的专家库。
有了这个专家库,李建敏被大大减负。50多人拉横幅、6个月大女婴遗体、持刀要伤医院负责人、往诊室和办公室扔爆竹……说起处理的第一起重大医患纠纷,李建敏还是有点后怕。
来自襄阳农村的李某,其女儿因发热在某医院就诊,回家后病情加重,后被另一家医院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治疗抢救无效3天后死亡。李某认为,是首个接诊医院误诊误治导致女儿离世,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叫上亲属50多人大闹医院,要求赔偿60万元。
“一看这架势,我认为首先必须弄明白医院是否应该担责。我们随即组织了医学专家座谈会,由患儿家属在专家库里选专家,并请家属代表一起参加座谈。”李建敏说,专家从手足口病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最终认定院方诊断无过错。
李建敏等人又从法律政策角度向患儿家属讲道理,最终让这场持续了7天左右的纠纷得以解决,患儿入土为安。
湖北各地也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调解的权威规范。荆门市推行“百千万”工程,形成了以专职律师、法律工作者和其他懂政策、懂法律的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为主体的调解员队伍;孝感市则推行首席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每年组织调委会主任参加业务培训。
湖北省司法厅副厅长聂利军介绍说,为保证调解的权威规范,全省注重在选拔培养优秀调解人员上下真功夫,将调解技巧放在首位;同时,为让调解双方“心服口服”,全省还注重借助专家库、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将专业性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