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南宁市围绕加快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实现现代化建设新跨越的战略目标,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按照治标与治本、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融管理于服务之中,促有序与活力统一,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新突破,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加强综合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我们通过自上而下建立综合管理协调机构,变分散为集中管理,变单一治标为综合治本,初步形成了统筹结合、协调配合、系统综合的管理形式。一是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责,明确牵头单位,分清主次责任,规范运作程序,不断完善定期协商、联席会议、现场办公和案件移送移办制度,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切实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二是构建系统综合的社会管理技术平台。相继建立了应急联动中心、数字城管、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维护社会稳定联动指挥中心等管理技术平台。其中应急联动中心将110报警服务台、119火警台、120急救中心、122交通事故报警台,以及防洪、防震、防空和水、电、气等公共事业应急救助纳入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构建了所有突发公共事件“统一接警、统一处警”的应急联动体制机制,实现了跨部门、跨警区以及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协调,确保了危机事件发现得早、处置得快、控制得住、解决得好。三是综合形成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坚持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重点,以满足公共需求和解决问题隐患为导向,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立法咨询机制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聘请一批来自基层和民间的政府立法咨询员,整合不同阶层特别是低层的利益诉求。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信访维稳中心,坚持矛盾纠纷“大排查”和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积极推进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大调解”体系。
二、加强自我管理创新,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我们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前提下,创新群众自我管理形式,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理性地参与社会管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赢得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一是创新自我管理形式。结合社区建设,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发挥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帮助落实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的资金、场所和人员,对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的互助性服务、志愿服务和非营利性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结合农村自治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引导农民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决策和管理。引导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广泛吸纳农民、经纪人、企业、农业服务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会员,增强代表性,扩大影响力。二是健全自我管理制度。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社区自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保障基层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城乡基层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让基层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化解基层群众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城乡社区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三是营造自我管理氛围。大力培育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积极构建和完善“党员带头帮、群众相互帮、机制创新帮”的新型帮扶机制,在全市营造相互帮助、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氛围,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以开展“南宁是我家,和谐你我他”、“学雷锋,送关爱,促和谐”等活动为载体,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关爱空巢老人服务、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关爱农民工子女等服务活动。
三、加强服务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执行力
我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服务新机制,建立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形成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管理创新良性互动的局面。一是完善服务载体。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中心,整合分散的政府服务载体,把涉及证照办理、行政审批、社会保障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列入服务内容,改“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实现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各级服务中心既是解决群众需求的起点站,也是终点站,办事的群众来到服务中心,一次就能把想办的事办好。二是创新服务机制。我们从解决群众身边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起,创新性地实施了“民情联线”工程。组建“民情联线”工作组,建立“民情联线”联络员队伍,印发“民情联线”联系卡,设立“民情服务热线”,各级领导干部利用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方式,与分布在各界群众中的“民情联络员”建立长期密切联系,构建了充分反映社情民意和群众诉求并及时做出处理的服务机制。三是提升服务水平。我们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形成了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每年组织实施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突出解决群众就业、卫生、教育、住房、社保、养老、出行等重点问题。近年来,市财政向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逐年增大,2009—2011年共支出565.4亿元,占三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总额的73.6%。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县区对口帮扶机制,一批县区结成帮扶对子。加强物价调控,建立救助和保障补贴与物价涨幅联动机制,2011年市财政资金安排用于调控市场、稳定物价支出约6300万元,确保了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重视改善贫困县学生营养条件,由市财政为三个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13万多名学生免费提供营养午餐。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来源:《求是》 作者: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