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不愿意被提及过往的人。
在人生的某个关节点上,他们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失足走错过路,在付出或长或短的自由作为代价后,如今重获自由。他们就是刑释解教人员。
刚刚出狱:
“我当时绝望透了,觉得连扫地都没人要”
艾娟把自己的责任区打扫完的时候,刚好上午10点。她穿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社区物业部的橙色保洁服,脸上显然还抹了些脂粉。作为刑释解教人员的她,性格活泼,口齿伶俐。
“嘿嘿,第一次接受采访。”42岁的她端坐在记者对面,脸上始终带着笑,“以前怕,别说媒体,就是熟人都不愿意多说。”
记者眼前这个自信满满的女子,10个月以前结束了3年半的服刑。因吸毒而盗窃,这是她想要忘记的过往。
“2011年5月出来,一直到11月,四处碰壁。”上有老母,下有幼女,离异,艾娟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她高中毕业,对薪酬要求不高,原本以为找一份工作不会太难,但打击接连而至:“有一次应聘一所学校的保洁员,结果被刷了,我当时绝望透了,觉得连扫地都没人要。”
这件事以后,艾娟找到了成都市温江区司法局求助。“上午去,下午就接到了电话。”她没有想到,来电的竟然是一个老相识——黄国蓉,成都黄大姐保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我其实以前认识她,后来她企业做大了,我就没好意思找她。”
艾娟不知道,多年未打交道的黄国蓉,此时已不仅仅是把企业“做大了”。在温江当地,黄国蓉被称为“爱心帮扶女王”。几年之内,她的企业一共接收帮扶了刑释解教人员58名。
“刚进公司那几天,在安静的楼道里挥舞扫把的时候,眼泪就不自觉掉下来,觉得委屈。但没多久我就融入进去了,黄总很贴心,团队很温暖,没有人对你另眼相看。”艾娟说,她现在正在参加一个物业管理培训,以后还想学点心理学,以便更好地和业主打交道,“我现在的理想就是一直在这行做下去,做好!”
创业成功:
“我现在要帮他们,不能让他们再走上犯罪的老路”
53岁的农民张福贵,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站在黑板前给人讲课。
每个星期三,是成都市青白江区“刑释解教人员养殖技能培训基地”开课的日子。培训基地同时是一家中等规模的肉兔养殖场,张福贵是它的主人。
在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里,张福贵靠墙支起了一块黑板,“养殖技能培训”的红色条幅就挂在上方,一盏黄灯悬垂下来。
这一堂,张福贵讲的是肉兔销售。几名刑释解教人员坐在第一排的塑料凳子上,频频点头。这样的培训,他们不会感到不自在,反而觉得“亲切、励志”。因为台上的这个中年男子,也是11年前的这个时候,走出监狱大门的。
“最早做搬运工,2002年开始养兔子,但几年下来失败了好几次。”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紧紧锁着这个想“从头再来”的汉子的脚步,“但是我们在农村,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想做出点名堂来,还是得创业”。
2008年年底,张福贵找到青白江区司法局,表达了自己想再一次创建养兔基地的想法。“当时我们想,如果基地创建成功,可以带动安置更多的刑释解教人员,所以连续两年,我们帮他协调了两笔无息贷款。”青白江区司法局副局长胥雪龙回忆。
这一次,张福贵成功了。他的肉兔养殖场发展至今,占地已近两亩,每月出栏兔子1500余只,年均纯收入10余万元。2011年3月,青白江区“刑释解教人员养殖技能培训基地”正式在张福贵的养殖场里挂牌。迄今已经集中进行了5批次培训,培训刑释解教人员36人,其中近10人干起了养兔营生。
“我理解他们。我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在政府的帮助下白手起家。我现在要帮他们,不能让他们再走上犯罪的老路。”讲述完自己的创业历程,张福贵感慨良多。
事实上,除了就业问题,现实中的情况还要复杂得多。2011年,四川省锦江监狱通过对400余名释放人员进行回访了解到,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后,遇到最多的不是就业问题,而是户口、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有的是家庭整体搬迁到新址,想到新住址上户,与政策有冲突;有的是原居住地因城市规划等原因,由农村变为了城镇,按政策,不能上原有的农村户口;还有的是服刑前即无固定居所,没有户口,刑释后上户困难。”锦江监狱回归指导中心民警孙勇总结。
住房问题是另一个难点。孙勇介绍,有的是服刑人员一直没固定居所,有的是原有住房在服刑期间已垮塌,无力修缮,有的是原有住房在服刑期间被拆迁。
“像这样的问题,每个人,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在发现以后,一再地和地方沟通,最终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锦江监狱副监狱长戢洪告诉法制网记者,正因为存在这些困难,监狱专门给每一个刑释人员建立了档案,严格落实跟踪回访。
“很多问题要解决,住所、户口、工作以及社会心态,这些对于他们都是大问题。我们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得好,能够让他们尽快重新适应社会,尽快成为一个‘正常人’。”四川省成都市司法局基层处处长唐嘉说。
帮扶基地:
社会歧视加剧了刑释人员自卑多疑心态
艾娟接到黄国蓉电话的那个下午,黄国蓉正在温江区的一座庙里,准备“豁出老命”去,和陈楠进行一场严肃的谈话。
在黄国蓉的58名帮扶对象中,陈楠是让她“费了最多心思”的一名。20年前,陈楠因杀人入狱,在经多次减刑后,于2011年出狱。然而过往的不堪始终像噩梦一样缠绕在这名中年女子心中。
在那次严肃的谈话以前,陈楠已经在黄国蓉的公司里待了一个月了。“但状态非常不好,上班时早时晚,不守公司规定。”而真正引起黄国蓉警惕的,是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朋友与陈楠约好了到公司看她,但朋友到了以后陈楠还没有到。黄国蓉就邀请陈楠的朋友到办公室坐坐。当陈楠赶到公司,看到朋友与黄国蓉坐在一起聊天时,她误解了,紧张地将朋友拖到一边,狠狠地对这位朋友说:“你要敢和黄总说我过去的事情,我杀了你!”
“朋友都说,你胆子真大,这种人也敢用。”如今回头想想当时的场景,黄国蓉笑了笑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当时也挺害怕,但是又不愿意放弃。所以选择在一个庙里,和陈楠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
“掏心挖肺地谈,整整谈了一个下午,到后来她一直在哭。”让黄国蓉欣慰的是,这一次谈话以后,陈楠有了非常大的改变。这以后,陈楠还在温江区司法局帮助下申请到了保障房。
“自卑、多疑,这是几乎所有刑释人员的共同心态,而社会上对他们的不理解、不包容甚至歧视的观念,更加剧了他们这种心态。陈楠就是典型。”黄国蓉说,除了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外,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刑释解教人员找回正常人的心态。
“千万不要提他们的过去。”临别,黄国蓉一再向记者强调,“他们最怕别人提他们过去。” (为保护采访对象,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记者 范传贵 马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