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基地:
社会歧视加剧了刑释人员自卑多疑心态
艾娟接到黄国蓉电话的那个下午,黄国蓉正在温江区的一座庙里,准备“豁出老命”去,和陈楠进行一场严肃的谈话。
在黄国蓉的58名帮扶对象中,陈楠是让她“费了最多心思”的一名。20年前,陈楠因杀人入狱,在经多次减刑后,于2011年出狱。然而过往的不堪始终像噩梦一样缠绕在这名中年女子心中。
在那次严肃的谈话以前,陈楠已经在黄国蓉的公司里待了一个月了。“但状态非常不好,上班时早时晚,不守公司规定。”而真正引起黄国蓉警惕的,是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朋友与陈楠约好了到公司看她,但朋友到了以后陈楠还没有到。黄国蓉就邀请陈楠的朋友到办公室坐坐。当陈楠赶到公司,看到朋友与黄国蓉坐在一起聊天时,她误解了,紧张地将朋友拖到一边,狠狠地对这位朋友说:“你要敢和黄总说我过去的事情,我杀了你!”
“朋友都说,你胆子真大,这种人也敢用。”如今回头想想当时的场景,黄国蓉笑了笑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当时也挺害怕,但是又不愿意放弃。所以选择在一个庙里,和陈楠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
“掏心挖肺地谈,整整谈了一个下午,到后来她一直在哭。”让黄国蓉欣慰的是,这一次谈话以后,陈楠有了非常大的改变。这以后,陈楠还在温江区司法局帮助下申请到了保障房。
“自卑、多疑,这是几乎所有刑释人员的共同心态,而社会上对他们的不理解、不包容甚至歧视的观念,更加剧了他们这种心态。陈楠就是典型。”黄国蓉说,除了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外,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刑释解教人员找回正常人的心态。
“千万不要提他们的过去。”临别,黄国蓉一再向记者强调,“他们最怕别人提他们过去。” (为保护采访对象,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记者 范传贵 马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