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特殊人群

刑释解教人员生存故事:重获自由后怎样从头再来

2012-07-16 10:37:2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创业成功:

    “我现在要帮他们,不能让他们再走上犯罪的老路”

    53岁的农民张福贵,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站在黑板前给人讲课。

    每个星期三,是成都市青白江区“刑释解教人员养殖技能培训基地”开课的日子。培训基地同时是一家中等规模的肉兔养殖场,张福贵是它的主人。

    在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里,张福贵靠墙支起了一块黑板,“养殖技能培训”的红色条幅就挂在上方,一盏黄灯悬垂下来。

    这一堂,张福贵讲的是肉兔销售。几名刑释解教人员坐在第一排的塑料凳子上,频频点头。这样的培训,他们不会感到不自在,反而觉得“亲切、励志”。因为台上的这个中年男子,也是11年前的这个时候,走出监狱大门的。

    “最早做搬运工,2002年开始养兔子,但几年下来失败了好几次。”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紧紧锁着这个想“从头再来”的汉子的脚步,“但是我们在农村,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想做出点名堂来,还是得创业”。

    2008年年底,张福贵找到青白江区司法局,表达了自己想再一次创建养兔基地的想法。“当时我们想,如果基地创建成功,可以带动安置更多的刑释解教人员,所以连续两年,我们帮他协调了两笔无息贷款。”青白江区司法局副局长胥雪龙回忆。

    这一次,张福贵成功了。他的肉兔养殖场发展至今,占地已近两亩,每月出栏兔子1500余只,年均纯收入10余万元。2011年3月,青白江区“刑释解教人员养殖技能培训基地”正式在张福贵的养殖场里挂牌。迄今已经集中进行了5批次培训,培训刑释解教人员36人,其中近10人干起了养兔营生。

    “我理解他们。我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在政府的帮助下白手起家。我现在要帮他们,不能让他们再走上犯罪的老路。”讲述完自己的创业历程,张福贵感慨良多。

    事实上,除了就业问题,现实中的情况还要复杂得多。2011年,四川省锦江监狱通过对400余名释放人员进行回访了解到,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后,遇到最多的不是就业问题,而是户口、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有的是家庭整体搬迁到新址,想到新住址上户,与政策有冲突;有的是原居住地因城市规划等原因,由农村变为了城镇,按政策,不能上原有的农村户口;还有的是服刑前即无固定居所,没有户口,刑释后上户困难。”锦江监狱回归指导中心民警孙勇总结。

    住房问题是另一个难点。孙勇介绍,有的是服刑人员一直没固定居所,有的是原有住房在服刑期间已垮塌,无力修缮,有的是原有住房在服刑期间被拆迁。

    “像这样的问题,每个人,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在发现以后,一再地和地方沟通,最终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锦江监狱副监狱长戢洪告诉法制网记者,正因为存在这些困难,监狱专门给每一个刑释人员建立了档案,严格落实跟踪回访。

    “很多问题要解决,住所、户口、工作以及社会心态,这些对于他们都是大问题。我们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得好,能够让他们尽快重新适应社会,尽快成为一个‘正常人’。”四川省成都市司法局基层处处长唐嘉说。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