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改革是化解当前各种矛盾的钥匙

2012-07-16 15:04:0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学习时报 

    改革要守住底线

    底线是秩序之源。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搞改革,必须坚持有序有效进行。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改革始终在可驾驭的环境中进行,这是中国所有改革的一条底线,也是13亿中国人民最大利益所在。

    一是坚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一盘棋,整体推进各项改革。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对此,我们要坚定不移,没有也不允许有任何别的选择。一方面,改革只能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我们党完全有能力领导好当前的各项改革。另一方面,我们党必须积极主动地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情况,领导和精心组织好各项改革,特别是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并且要力求有所突破,这是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目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方法可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可以点面结合,先试点后推开,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只能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有序渐进式地整体推进,最终把改革的成果通过国家制度和国家法律固定下来,变成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制度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改革就是要推进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到建党100周年时,争取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我们要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可以少走弯路,可以缩短探索的时间,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但制度绝不能照搬,任何时候都要铭记,我们是在中国推进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的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是没有先例的,苏联共产党是一面镜子,亡党亡国的教训太深刻,在中国绝不能重演。结论只有一条,走自己的路,按照中国的国情,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更加显示出优越性。

    三是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认同。改革的目的为了人民,改革的动力来自人民。任何重大改革举措,只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同、拥护和积极参与,才能够产生效率并且持久。当前,要十分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要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和民意。大家知道,30多年前我国改革破冰之旅是以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为突破口而开启的。那场举国上下包括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公民广泛参加的大讨论,对于激发改革激情、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良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各项改革是昨天的深化和持续,我们应该也完全可以对一些重大改革的方案,放到比较大的范围内,广泛而又充分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对每一项具体改革方案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和主张,使改革过程成为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并积极推动的过程。同时还要善于把全国各地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群众认同的有关改革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提升到国家层面。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即没有体现民智民意的所谓改革共识,如果不是虚假的,就是强加的,也就不形成共识,难以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

    四是加强对改革的宣传引导。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善于用科学的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用鲜明的政治主张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凝聚社会力量,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一大优势。在思想和利益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有些地方的宣传思想工作反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有些甚至有无奈无助的感觉。究其原因,有宣传工作本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如何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用新的凝聚力对冲并消化多元时代的极端性和负面性。这一点在当前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对当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打压我们等各方面的情况,可以真实地告诉人民群众。还包括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实际问题,短时间内尚不能完全解决的,可以做好解释工作,相信人民群众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支持的。怕就怕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不理不睬,或不切实际地许空头愿、办过头事,激怒人民群众,伤害人民群众。

    五是改革必须惠及人民群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改革要能够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要为他们带来显而易见的利益和好处。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社会上之所以不那么和谐,一个重要之点在于改革的成果并没有完全做到让人民共享。一方面,包括下岗职工和农民在内的数量众多的群体,在社会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方面,越来越成为弱势群体;而另一方面,少数既得利益者,群众称之为新的利益集团或新权贵经济体,则拥有巨额财富。利益分配和财富占有的倾斜,直接导致了社会心理的倾斜。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要求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改革是十分困难的。始终坚持改革必须惠及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各种合法权益,提供给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创造空间和可能性,人民就会拥护我们,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作者:蒋作斌)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