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效应凸显城市吸引力
对于这种在中部非省会城市较为特殊的人口状况,宜昌市社会学家、地域文化研究学者刘开美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个城市的“磁铁效应”。
他说,这反映出宜昌的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显现活力。这与宜昌市这些年来坚持招商引资,推动宜昌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与宜昌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分不开。此外也反映宜昌作为地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日益加强。随着宜昌发展活力的增强,宜昌对外的辐射力也势必会日益增强。因此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到宜昌来发展。
刘开美表示,这既是宜昌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外域发展的拉动。这种发展态势,势必造成宜昌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情况,“对宜昌来说是一件好事,说明宜昌城市发展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宜昌市成为中西部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城市说明宜昌市的人流信息流比较集中,人气旺,流动人口集中,也说明宜昌具有凝聚力,是一块热土。”宜昌市法制办主任熊文斌对此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熊文斌称,“在以前,由于中西部欠发达而东部沿海地区较发达,外来人员都是向发达地区谋求发展,现在随着中西部的崛起,中西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宜昌市正具有这样的发展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呈上升趋势。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宜昌居住、就业。”
城市管理更多挑战
向国强,是一名来自利川的年轻人。7月10日,记者找到他时,小伙子正在高新区一家汽车售后服务店工作。
虽然只有29岁,但他的一双手已经布满老茧。小向告诉记者,他以前去过沿海的多个城市,最后还是选择宜昌,“那边生活压力太大,而且在就业、城市环境等各方面,还是宜昌适合。”
而且他考虑的更远,“我的小孩已经3岁,以后肯定要考虑读书等问题,我听说宜昌是不收借读费的。”
像小向这样的外地来宜工作的年轻人很多,他和他们家庭的未来,可能就会与宜昌紧密相连。宜昌凝聚力增强,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城市的管理问题。
一个城市,需要有包容力,在宜昌,外来务工人员可参保社会保险,享受和宜昌市民同样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同时,他们的孩子读书享受的权利也与宜昌本地的学生相同。
但未来宜昌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跨越,根据宜昌远景的规划纲要,至2030年,宜昌市域常住人口规模为547万人。这势必会给宜昌带来更多挑战。
熊文斌称,构建特大城市是有难度的,需要对很多方面进行管理,最关键的还是精细化。
“宜昌市的管理和发展需要借鉴香港的经验。”熊文斌说,仅就交通拥堵这一现象来说,香港有700万人口,而宜昌只有400余万人口,香港的交通拥堵现象就比我们宜昌要好得多。
“这其中有规划方面的原因,规划是顺应着城市的发展不断调整。”熊文斌表示,管理是个长期的课题,随着宜昌城市规模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宜昌城市管理的模式,使之适应发展的需要。
(何凡 吕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