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战略举措,项目建设是推进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对于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贫困地区来说,机遇千载难逢,挑战前所未有。笔者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千方百计抢抓机遇,齐心协力迎接挑战,正确处理 “四个关系”,加快推进贫困地区项目建设。
正视差距,正确处理弱势心态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项目建设意识弱化、心态弱势、建设滞后、外部环境较差,这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要敢于正视差距,消除三种心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消除自惭形秽的心态,树立自强意识。自强就要不甘人后。要充分发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执着如一”的特质精神,以一种脱胎换骨、披肝沥胆的气度,以一种抢前进位、争创一流的雄心,敢与优的比绩效,敢与快的比速度,敢与强的比干劲,努力在逆境中争取更多项目,在建设项目中加快发展。二是消除畏缩不前的心态,树立敢于担当的意识。担当就要有 “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责任感,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要有“如履薄冰、寝食难安”的危机感,争分夺秒建项目,千方百计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担当就要有“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做到少说多做不张扬,埋头苦干不浮躁,艰苦奋斗不攀比,勇挑重担不懈怠,努力在干中找到办法,在干中解决问题,在干中抓住机遇,靠实招展示能力,靠实干成就事业,靠实绩赢得民心。三要消除因循守旧的心态,树立勇于进取的意识。努力在思维上摒弃一个“旧”字;在项目建设工作方法上破除一个“僵”字;在促进项目发展中克服一个“难”字。
协调服务,正确处理项目落地与优化环境的关系
发展靠项目,项目靠环境。在工作中,既要重视项目争取过程,又要重视项目建设结果,不能项目一落地,工作力度就减,人员就散,要积极破解要素瓶颈,做好协调服务,破解“三大瓶颈”,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破解资金瓶颈。坚持五资联动,拓宽筹资渠道。二是要破解保障瓶颈。推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严厉打击强揽工程、非法阻工、敲诈勒索等行为,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三是要破解责任瓶颈。要坚持把项目工作的成效与经济利益挂钩,与干部绩效挂钩,与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挂钩。
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坚持把推进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项目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项目安排上,坚持“三个优先”,即优先安排最困难群体需要解决的项目,优先安排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公益事业项目,优先安排让大多数人受益的项目,努力把项目建设转变为让群众受益得实惠的过程。在项目建设上,要围绕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解决,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项目推进上,要学会弹钢琴,十指联动,重音重弹,轻音轻弹,对社会高度关注、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加快进度,尽早实施,早日发挥效益。
强化监管,正确处理加速推进与工程质量的关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项目建设,要强化质量观念,坚持工程质量和人生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踏石留痕地抓好工程质量。严格执行招标投标监管机制。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招标事项统一核准制、投标单位法人承诺制、投标人资格后审制、市场准入制、招标投标公告制等,预防招标投标领域的腐败,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同时,全力抓好项目质量和安全监管,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切实抓好项目质量和安全监管,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要抓好党员干部的人生质量。教育他们做到克己慎行,洁身自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以“小节无碍”而原谅自己,不以“下不为例”而开脱自己,不以“别人不知”而放纵自己。
(作者:刘时进 湘西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