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创新办学方式,实施“幼儿入园、小学进镇、初中进城”工程,探索出一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积极破解当前农村留守学生管理难题,撑起了全县农村留守学生一片艳阳天。
深入调查 果断决策 提出管理新模式
2009年上半年,分宜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生生源明显减少,当时分宜农村初中有教师666人,学生3551人,如果按照1:18师生比例计算,468名教师出现剩余。一方面,不少家长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县城就读,导致县城学校资源激增,师资、教学设施等严重不足,人满为患,班额过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之间缺乏比较,教师没有竞争,学生缺少压力,教师教学质量下滑,尤其是众多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管理问题突出,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破解这一教育及社会管理难题,在县委、县政府决策者的头脑中,推动“农村初中向县城集中”的战略构想浮出水面。通过深入分析论证,启动实施“初中进城”工程,不仅可能,而且时机成熟。从办学条件上看,根据多年的生源分析,在兴建一所招生规模达4500人的学校,加上现有的分宜二中、三中、五中和一所初中部,完全能够满足所有初中生进城。从经济条件上看,实施“初中进城”工程,新建第六中学约需投资1.2亿,每年运转经费100万元左右,县财政完全有能力承担。从交通条件上看,近几年通过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工程,全县实现了100%的村委通油路、通客车,距离县城最远的村庄只需50分钟,学生进城返家都很方便。
在这种背景下,分宜县委、县政府大胆探索,果断决策新建分宜六中,在全省率先启动“初中进城”工程,实现农村中学向县城集中,带到小学三、四年级以上学生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推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大调整,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说干就干 大胆实施 开全省之先河
分宜县开全省先河,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幼儿入园、小学进镇、初中进城”工程,成功破解了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留守学生管理难等突出矛盾和城乡教育失衡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实施“初中进城”工程,均衡城乡教育,提高教育教师质量,分宜县委、县政府投入1.5亿元,新建了占地186亩的分宜县第六中学。分宜县六中始建于2009年9月,2010年9月1号正式开学一次性招收初一、初二、初三3个年级4000多名学生,是一所全省一流的新兴的全封闭寄宿制初中进城学校,成为造福全县农民家庭的重大惠民工程。
全部农村初中向县城集中后,为整合原乡镇初中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分宜县环环相扣,把原有的13所乡镇初中改办为高标准的寄宿制中心小学,将乡镇三年级以上小学生集中到中心学校就读,使乡镇的小学生70%以上集中在集镇就读;对小学进行整合,调整乡镇小学(含教学点)40所,将原中心小学用于举办中心幼儿园,原村级小学剩余资源用于举办学前教育;对留在乡镇的初中教师,通过竞聘转为当地小学教师,保留原有中学职称和待遇不变,对富余的小学教师调整为生活教师,加强寄宿制小学的管理。
均衡发展 关心关爱 撑起留守学生艳阳天
分宜县这种创新模式,一是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新建的分宜六中,从硬件到软件,都属全省一流。学校位于县城北环中路上校园占地面积186亩,建筑面积64766平方米。学校现有3个年级81个班,在校生4138人,均来自农村。有教职工230人,全体都是从全县农村中学教师和优秀大学生毕业中通过笔试、面试及专业技能测试中择优录取,本科学历占73.4%,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教师47人、中学一级教师102人。
学校立足创新,培养特色,围绕办成“江西一流,独具特色的初中进城寄宿制示范校”的办学定位,秉承“教育及服务,安全及生命,质量及灵魂,特色及品牌”的办学理念和“让学生成长,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承诺,对孩子一生幸福负责,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努力营造“师生快乐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通过实施“初中进城”工程,顺理成章推动了“小学进镇”,集中力量办好乡镇中心学校,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原村级小学由于缺乏英语和信息技术老师开不了英语和信息技术课,现在一个优质老师的课可以由原来的十个学生变成现在的40个学生甚至更多的学生共享。硬件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原村级小学很难接触到电脑和多媒体教学,现在每班每周都开设了一节信息课和多媒体教学课。
二是为农村留守学生创设了一个温馨的生活空间。分宜六中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在校学生有1720名农村留守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过去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叫人担心,集中到教学条件优良的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学习后,不仅能接受到优质教育,生活上也有人照顾,情感上也有人体贴,彻底消除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
农民外出务工,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家长到沿海地区务工的比较多,催生出了这一特殊群体,父母一方或双方常年在外务工,孩子、父母一年难得见面1—2次,缺乏应有的家庭亲情教育,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健康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每个学期都让学生填写《留守学生基本信息记录表》,将全校留守学生情况详细统计在案,在学校管理上注重突出“关爱留守学生”主题,从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到生活教师、工友,做到对留守学生多一份留心,多一份关心;要求普通学生多同留守学生交流,多给予帮助;使留守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家的温暖。
农村三年级以上儿童全部集中到集镇中心学校学习,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同样较好地解决了留守儿童读书受到影响、生活缺乏照料的问题。
三是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农村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分宜六中自建立以来,全县农村初中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大幅提升,2011年分宜六中中考有7人进入了新余市前100名,而上年全县所有农村中学仅1人,2011年上重点高中分数线129人,上年仅61人,相比多了一倍多。
围绕提升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分宜六中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及需求,开办了音乐、舞蹈、体育、美术、计算机、演讲、写作、文化等兴趣小组、特色班、学生社团等三十多个。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庆国庆、元旦文艺晚会;分年级兵乓球赛;全校性美术书法大赛等,六中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农村孩子在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得到了高雅情趣的熏陶。分宜六中学生参加“鄱阳湖——美丽的家”全省少儿绘画大赛获优秀奖,校篮球队参加全县中学生篮球赛获三等奖,校体育运动队参加全县中学生田径远动会获团体总分第四名。
为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分宜六中围绕“爱心”、“奉献”、“感恩”、“友谊”等主题,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关爱集体、融入集体、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农村学生进城学习后行为习惯有了好转,待人接物更懂礼貌、听话了,乱吐乱丢现象明显减少,生活自理能力日益加强,适应了过集体生活,自立、自主、自强意识加强了。
四是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留守少年儿童问题,是当今农村社会一个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孩子,大多分散在边远乡村,家庭生活困难,所在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他们接受不到良好的学校教育,造成学习成绩差而丧失自信心,再加上缺少父母的监管,生活上缺少照料,情感上缺少抚爱,不同程度存在心里扭曲,这部分孩子一旦流落社会,极易沾染恶习,严重的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分宜县实施“初中进城、小学进镇”,学校全部实行封闭式寄宿制管理,使全县留守少年儿童享受到优质教育,同其他孩子同吃同住,平等交往,平等的得到来自社会、学校、同伴各方面的关爱,拥有正常孩子一样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两年来,分宜县实现了全县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为零的目标。(记者 郭宏鹏 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