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 关心关爱 撑起留守学生艳阳天
分宜县这种创新模式,一是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新建的分宜六中,从硬件到软件,都属全省一流。学校位于县城北环中路上校园占地面积186亩,建筑面积64766平方米。学校现有3个年级81个班,在校生4138人,均来自农村。有教职工230人,全体都是从全县农村中学教师和优秀大学生毕业中通过笔试、面试及专业技能测试中择优录取,本科学历占73.4%,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教师47人、中学一级教师102人。
学校立足创新,培养特色,围绕办成“江西一流,独具特色的初中进城寄宿制示范校”的办学定位,秉承“教育及服务,安全及生命,质量及灵魂,特色及品牌”的办学理念和“让学生成长,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承诺,对孩子一生幸福负责,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努力营造“师生快乐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通过实施“初中进城”工程,顺理成章推动了“小学进镇”,集中力量办好乡镇中心学校,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原村级小学由于缺乏英语和信息技术老师开不了英语和信息技术课,现在一个优质老师的课可以由原来的十个学生变成现在的40个学生甚至更多的学生共享。硬件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原村级小学很难接触到电脑和多媒体教学,现在每班每周都开设了一节信息课和多媒体教学课。
二是为农村留守学生创设了一个温馨的生活空间。分宜六中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在校学生有1720名农村留守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过去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叫人担心,集中到教学条件优良的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学习后,不仅能接受到优质教育,生活上也有人照顾,情感上也有人体贴,彻底消除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
农民外出务工,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家长到沿海地区务工的比较多,催生出了这一特殊群体,父母一方或双方常年在外务工,孩子、父母一年难得见面1—2次,缺乏应有的家庭亲情教育,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健康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每个学期都让学生填写《留守学生基本信息记录表》,将全校留守学生情况详细统计在案,在学校管理上注重突出“关爱留守学生”主题,从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到生活教师、工友,做到对留守学生多一份留心,多一份关心;要求普通学生多同留守学生交流,多给予帮助;使留守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家的温暖。
农村三年级以上儿童全部集中到集镇中心学校学习,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同样较好地解决了留守儿童读书受到影响、生活缺乏照料的问题。
三是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农村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分宜六中自建立以来,全县农村初中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大幅提升,2011年分宜六中中考有7人进入了新余市前100名,而上年全县所有农村中学仅1人,2011年上重点高中分数线129人,上年仅61人,相比多了一倍多。
围绕提升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分宜六中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及需求,开办了音乐、舞蹈、体育、美术、计算机、演讲、写作、文化等兴趣小组、特色班、学生社团等三十多个。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庆国庆、元旦文艺晚会;分年级兵乓球赛;全校性美术书法大赛等,六中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农村孩子在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得到了高雅情趣的熏陶。分宜六中学生参加“鄱阳湖——美丽的家”全省少儿绘画大赛获优秀奖,校篮球队参加全县中学生篮球赛获三等奖,校体育运动队参加全县中学生田径远动会获团体总分第四名。
为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分宜六中围绕“爱心”、“奉献”、“感恩”、“友谊”等主题,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关爱集体、融入集体、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农村学生进城学习后行为习惯有了好转,待人接物更懂礼貌、听话了,乱吐乱丢现象明显减少,生活自理能力日益加强,适应了过集体生活,自立、自主、自强意识加强了。
四是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留守少年儿童问题,是当今农村社会一个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孩子,大多分散在边远乡村,家庭生活困难,所在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他们接受不到良好的学校教育,造成学习成绩差而丧失自信心,再加上缺少父母的监管,生活上缺少照料,情感上缺少抚爱,不同程度存在心里扭曲,这部分孩子一旦流落社会,极易沾染恶习,严重的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分宜县实施“初中进城、小学进镇”,学校全部实行封闭式寄宿制管理,使全县留守少年儿童享受到优质教育,同其他孩子同吃同住,平等交往,平等的得到来自社会、学校、同伴各方面的关爱,拥有正常孩子一样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两年来,分宜县实现了全县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为零的目标。(记者 郭宏鹏 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