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北明
我们需要“新劝学运动”,因为读书是一种信仰。只要一个人拿起好书的时候,他就会谦卑地想从中学一些让人生活得更充实,也更坦荡的东西。
正在进行中的新疆第十四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是以“弘扬廉政文化,恪守从政道德,促进跨越发展”为主旨的。自治区主要领导寄语各级干部:“多读书、少喝酒、少应酬”,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回想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经常倡导官员读书学习,被媒体称为“新劝学运动”正方兴未艾。
古往今来,读书大都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这与读书人受到尊敬有关系。君不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背后支撑它的则是学优登仕,摄职从政的科举考试体制。莘莘学子能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亦是衡量现代国家是否拥有未来的标尺之一。时至近日,有人动议取消高考,便立刻被批为企图“动摇社会公平的根基”。
然而,历史和现实一样都是繁复曲折的。读书不仅是一种苦差事,要面对青灯孤影、秉烛夜读,或囊荧映雪、凿壁偷光,甚至悬梁刺股;而且时乖命蹇,也会因饱读了诗书而丢掉性命。有的帝王怨怼书生,“书籍自经秦火之后,固已无复先王盛时之旧”。因为不仅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还颇有一些“落榜英雄”也曾打下了天下。
“坑灰未冷天下乱,原来刘项不读书”。其实,汉高祖刘邦是亭长出身,至少是熟悉秦国法令的,“俱学书,又相爱也”,且受的是正规教育。作为旁证,出生于汉朝皇家的刘向就不喜欢做官,而终日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读书和整理图书。几十年间,他勘校了《战国策》,编著了《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著作,可谓后来流行的这些经、传、诗、赋集大成者。这位文学大家说:书犹药也,“ 善读可以医愚。”
20世纪60年代大革文化命动乱时期,由于大部分书籍被禁,读书几乎成了“地下工作”,也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体验。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有些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带着的一箱子书,陪伴他在农村度过了7年光阴;李克强、王岐山、李源潮、张德江等,都曾有过令人难忘的读书经历。尔今他们不约而同地倡议:“多一点读书学习,少一点吃喝应酬。”这是发自肺腑的忠言,也出于对当下干部队伍的明察。
据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显示,七成多的党政干部读书的愿望强烈,但多数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不到3小时。症结何在?习近平同志在讲到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状况不佳时指出,就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
《论语》曰: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有学问方可为官,为官更需要学习。然而,寒窗苦读,一旦成“仕”,往往那种苦学的劲头大减。 “仕而优则学”,至于 本意是说做了官还有余力,就去做学问。这就更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的了。
读书虽能充实领导干部的学养,但对以官阶为准绳的“进步”难以立竿见影。有的人便认为“关系”较读书更能产生“价值”,因而连进党校学习,也被当做拉关系、搞应酬的机会。久而久之,有的学位甚高的领导干部,甚至鄙视和忌恨起身边爱学习、有才华的人。而又有几位贪官不是在“远君子,近小人”的吃喝应酬中被拉下水的?他们往往只有在牢狱里终日研究法律条文了。
我们需要“新劝学运动”,因为读书是一种信仰。只要一个人拿起好书的时候,他就会谦卑地想从中学一些让人生活得更充实,也更坦荡的东西。这是领导干部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它包含着一种对书和信仰的敬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