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慎良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期进行的一项万人民调显示,71.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症”。
心有所疑,就正于人。质疑,本来就不是一件坏事。相反,质疑恰是求知、求真的必要途径,甚至有专家将其上升到公民权利的高度。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曾在开学典礼上专题作过《质疑》的演讲,鼓励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学校和校长,质疑权威和先贤。在他看来,质疑是创造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质疑不只是学生需要的一种学习品格,它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保证民众不盲信盲从,避免陷入个人崇拜的狂热和遭受威权主义的蒙蔽。可以说,质疑是一种批判的力量、改变的力量,也是建设的力量。质疑越多,则越开启民智,越靠近真相,越接近善治。
但是,我们允许质疑、宽容质疑、鼓励质疑的同时,却需要警惕当下的这种“习惯性质疑症”:一听说有年轻干部被提拔,立刻怀疑是“官二代”;一看到有人做好事,就质疑在作秀;一遇到别人的求援求助,就担心会受骗……理性的质疑,是怀着对社会公平正义、人间正道真理的坚定信念,去追问、去批判、去探究,其最终希望抵达的目的地,正是真善美。而“习惯性质疑症”患者则不同,他们质疑的出发点,往往是对真善美的怀疑甚至否定。因为不相信真,再多的证据摆在面前也会被忽视;因为不相信善,再多的温暖也无法被感动;因为不相信美,再多的景致也不愿去欣赏。当质疑成为唯一的信仰,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成为习惯性的思维,质疑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偏激,无形中解构了信任,助长了冷漠。鲁迅先生说自己“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其目的是以质疑为“解剖刀”来清除假恶丑。而到了“习惯性质疑症”患者那里,原本可以治病救人的“解剖刀”,却变成了伤人又伤己的利刃。
警惕“习惯性质疑症”,当然不能只把矛头对准那些“患者”,我们更需从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寻找病根。事实上,“习惯性质疑”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习惯性炒作、习惯性隐瞒、习惯性欺骗等等诱因。为什么人们会“习惯性质疑”?调查表明,排在首位的原因是“社会上炒作太多,不敢轻易相信”(65.6%);紧接着是“社会出现信任危机,不再相信高尚和纯真”(63.8%)。同时专家也指出,“习惯性质疑”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与事实相关的信息不透明。比如社会一些公权力机构或社会名人在表述真相时缺乏公信力,因此人们觉得几乎没有什么可信的东西,等等。
事实上,讳疾忌医是比疾病更可怕的病。面对“习惯性质疑症”,面对“老百姓”变成“老不信”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认清病症之危害,提倡理性和良性的质疑、接受规则与程序约束的质疑,呼吁从质疑型公民向参与型公民、建设型公民转变;另一方面,执政者也必须在树立自身和社会公信力、积极回应民众质疑上做出更大努力。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也不能仅仅慨叹谣言“跑得快”,还要反思为什么真相总“迟到”。唯有公开成为习惯、透明成为习惯、回应成为习惯、行动成为习惯,质疑才能不再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