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二个年头,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普法是重要的,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让大家知晓法律知识这样简单的事情。
普法不等于普及法律知识。当然,普及法律知识会取得一定的普法效果,但是单纯地倾向于普及法律知识,其积极作用有限。以我们常见的违法事件为例,有的民工在讨要工资未果时,往往不走法律渠道,而寻求极端方式去违犯法律等私力救济途径;2011年7月,央视系列节目揭露达芬奇家居在家具质量和产地上均存在欺诈消费者行为,其售卖的所谓意大利卡布丽缇家具,其实是从东莞长丰家具公司秘密订购,生产的家具由深圳港口出港,再从上海港进港回到国内,通过“一日游”的方式,就成了手续齐全的意大利“进口家具”。是因为他们不懂法吗?显然不是。这是因为有法不依、司法不公一定程度存在,抑制了民工诉诸法律的信心。当然也有不确定因素等法律缺陷,让一些人存有侥幸心理,去投机取巧。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普法学校,运用法律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培育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过程,也是法制宣传教育生根发芽的过程。法的公信力的提升,能够增强普法的效果,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普法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不光是让百姓知道我国有多少部成文法,也不光是让人们了解自己有多少权利可以得到保护。这些表面的内容,无法达到法治的本质要求。普法,不仅是一种告知,而且是知识性、体系性、文化性等理念意义上的集合,让民众亲近法律,接受和理解法律,让法的共识性观念进入民众的头脑中,也让民众进入到法律生活的世界里。也就是说,要在民众中建立法的公信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对法律工作者进行普法。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本来就是两回事,并不是你懂得法律知识越多就越会守法。正是如此,我们的日常普法工作不能再只把法律水平低者列为普法的重点,而应加强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教育,这不仅因为他们是普通百姓守法的榜样,还因为他们是司法途径畅通最坚实的守卫者。
提高普法实效,就要避免普法误区,需要在普法思路和途径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把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创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领域,完善工作机制,改进方式方法,体现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首先,要规范公权的使用。各个机关和组织严格依法办事本身,就是最好的法制教育。只有公职人员真正成为法律的模范遵守者和执行者,才能真正做到依法办事,才能让老百姓服气,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其次,要树立法律和司法的权威。要重视素养教育,培养自觉守法、严格执法的自觉性,把执法和司法的过程变为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让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产生信心。第三,要强化对公民的权利教育,把“权利”教育放在与“义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把“法律武器”交给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维权行动对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积极作用。要引导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立法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领悟法律本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