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首要和根本任务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
所谓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蕴含着精神价值的独特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多元化社会发展需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时期,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加快,呈现出所有制形式多元、利益主体多元、思想文化多元的强劲趋势。这一方面,表征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勃勃生机与活力;但是另一方面,由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元思想价值取向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思想价值取向,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文化断裂、价值紊乱、道德失序、精神空虚等问题。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异质性越是增强,社会思潮越是多样,思想文化越是多变,就越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统领。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需要把核心价值体系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
民主法治,既是一种制度体系,又是一种观念体系;而无论是作为制度体系还是作为观念体系,民主法治的生长基点和价值源泉就在于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把这样一个取得广泛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依据和基础,民主法治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不断进入新境界。可以说,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民主法治的方向、目标和原则,而民主法治则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形态贯彻和体现了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因此,面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任,文化建设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置于首位。
吸纳优秀人才需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今天,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之争,而人才争夺的背后却是社会环境的竞争。俗话说:“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这个“梧桐树”,就是能吸引、感召、留住人才的社会环境,其核心则是良好的道德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文明风尚。有了这样一种“金凤凰”想来、愿来、肯来的软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因此,打造吸纳一切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离不开文化建设,更离不开核心价值体系的涵养和滋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上文化建设的首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几个难点
当前,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一些问题,有的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模糊理解和认识误区问题,有的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行脱节、规范无力问题,这就迫切需要破解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难点。
难点之一:如何实现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观与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党对于本组织的价值追求、价值标准、价值目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理想性、稳定性特点,其实践主体是8000万党员;而社会主流价值观则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多样诉求的“公约数”,具有群众性、普遍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其实践主体是13亿人民大众。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强调13亿人与8000万党员有着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因此,要自觉用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观深刻地影响和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
难点之二:如何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阶段性与理想性的有效统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是核心价值体系孕育生成和实践转化的总基础,这就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反映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价值要求,因而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但是,核心价值体系又高度重合了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观,其最高目标追求是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境界,因而具有鲜明的理想性。如果单纯注重和强化其理想性一面,把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当作现阶段的普遍性价值取向,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容易脱离人民大众的现实价值需求,走进“高调宣传、低效落实”、“理论高标准、现实低水平”的怪圈;如果只强调其阶段性,又会迷失前进方向和脱离历史坐标,淡化和弱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向上引领、教化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兼顾其阶段性和理想性特点,进而找准价值体系建设的合理定位。
难点之三: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理念的有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所弘扬的“中和”、“仁义”、“忠孝”、“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和精神,是当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文化基础。但我国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另一面,集中表现为“三种文化形态”,即集权文化、宗法文化和自爱文化。今天,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法治,需要大力弘扬的是民主、人权、自由、法治、公平、正义、博爱等现代价值理念。而传统的 “三种文化形态”则与现代价值理念发生矛盾,产生冲突,会影响和妨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如何吸收、改造、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融入现代社会价值理念、价值取向之中,是我们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破解的又一重大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落到实处
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要持之以恒,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使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精神归属和普遍信奉的价值观念。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党的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也是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领社会思潮,这是建设党的核心价值观和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党的核心价值观和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体现。只有我们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使党的核心价值观和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始终发挥主导主流作用,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坚持唱响主旋律,营造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任何一种核心价值体系,都需要通过舆论传播来渗透、浸润人们的心灵;任何一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作用,都需要通过舆论传播来承载、体现、完善。各级各类媒体要高举核心价值体系这面大旗,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使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传播具有亲和力、说服力、震撼力。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形成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价值,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而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则是承载这个“魂”的“体”,担负着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责任。因此,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引导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确立正确的价值坐标,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用高质量的优秀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和传播核心价值体系,以思想的力量、艺术的魅力感召群众、感悟人心,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坚持实践养成,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本地化群众化。核心价值体系贵在践行。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使其转化为实践,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核心价值体系是群众自己的精神家园,是群众自己的价值规范,是群众自己的行为准则,因而使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具有感召力和约束力。当前,要着眼于外化于行,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融为一体,与群众乐于参加的文体活动融为一体,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融为一体,与各种节庆纪念活动融为一体,使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被群众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实际行动。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人格化,而道德模范、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就是人格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标本。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党员干部模范践行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因此,党员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核心价值体系,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促使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践行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楷模,为全社会群众作出表率。
(作者:谷春立 中共鞍山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