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寒英
所谓“说白话”,就是相互间说说心里话,拉拉家常事。“说白话”尽管平淡普通,但平等亲切,可以听到真心话、大实话,再大的隔阂都消于无形,再远的距离都拉近眼前。
和群众“说白话”,是党的优良传统。在延安老乡的炕头上,毛泽东一边卷着纸烟,一边与群众亲热交谈;在深夜的长安街头,周恩来拉着清洁工人的手,关切地叮嘱多添一件衣服;在深夜百姓的饭桌前,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郑培民、杨善洲等,和群众一起“唠嗑儿”…… 这时,百姓心里暖洋洋,乐于掏“心窝子”,干群关系自然鱼水交融。正如周强书记所感受的,和群众“说白话”,“越说越近,越说越亲,越说越贴心,越说越有信心”。
然而,时下有一些干部,或是不愿不屑和百姓“说白话”,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看文件、听汇报,生怕降低“身份”、“品位”,生怕给自己“找茬”、“添乱”;或是不会不懂和百姓“说白话”,习惯于居高临下说教,满嘴“官话”、“套话”,总和群众说不到一块。这样,干部也就听不到百姓的心里话,看不清基层的真实情,拍脑袋、瞎指挥也就在所难免。而究其根本,在于这些干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主人”,把群众当“仆人”。
俗话说,“贴近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古语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当前,“四种考验”复杂严峻,密切联系群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 “直接”才能“密切”,只有多和群众“说白话”,在膝促膝的沟通中察民情,在心贴心的交流中知民意,才能从百姓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中了解民之所需、民之所想,发现执政之失、政策之漏,干事创业才能更加对路子、有成效、得人心。
“治大国如烹小鲜”。百姓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评价,往往从身边小事的切身体会上开始。和群众“说白话”,拉的虽是家长里短小事,却关涉国计民生大政。当干部们都拾起“说白话”这个党的“传家宝”,用脚丈量民情,用心感悟民意,干部就多了几分“土气”、少了几分“官气”,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更添了几分人气、几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