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对于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有裨益。基层的难题在基层,群众的困难在群众中,只有了解基层才能抓好基层,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抓好基层,只有心在基层才能抓好基层。
2011年7月,针对农村群众诉求日益增多,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逐渐突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以及基层年轻干部居多、工作经验欠缺,群众对个别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度有所下降等方面的考虑,南丰县在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基层调查和反复研究,决定用3年的时间,围绕改进作风、筑牢基层、服务群众、推动工作、促进和谐的目标,以“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为有效载体,动员、组织县乡10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分成172个工作组进驻全县172个村委会,开展“畅民意、办民事、帮民富、交民友、聚民心、促和谐”的“五民一促”活动。活动开展至今已近1年,各个工作组为群众办了一批实事、协调争取了一批项目资金、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初步构建了社情民意上下畅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格局,“五民一促”活动已经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提升干部素质的“好课堂”、推动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促进社会和谐的“减压阀”。通过开展“五民一促”活动,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干部下基层,重在见成效。
干部下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做到为民动真情。“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当年,焦裕禄同志下基层总是骑着自行车、穿着棉大衣,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干活,老百姓亲切地称他“老焦”,有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说。这才是干部下基层的典型写照。我们只有全身心走到群众中去,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到“带真情不带假意、带责任不带权力、带作风不带威风”,做群众的亲人,与他们交朋友,像为亲人一样为民办事,像为朋友一样为民付出,真正与群众平等沟通,和群众坐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人民群众才会信任我们,我们才能听到群众的心里话,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只要我们用了真感情,下了真工夫,即便做得不够好,人民群众也能理解和宽容。感情深了,工作也就好做了;感情近了,距离也就拉近了,下基层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干部下基层,既要送钱物,更要送智慧,确保为民谋发展。下基层不仅仅是送点钱、送点物品就完事,而是要以心无旁骛、坚持不懈的态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与群众交流中不断思考,帮助他们找到致富的“金钥匙”,共同寻找致富的方法、发展的方略,帮助群众努力发展生产、掌握致富技术、提高致富能力,使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幸福生活。
干部下基层,既要用笔记事,更要动手干事,确保为民办实事。何为实事?实事未必就是大事,而是基层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事,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能给百姓带来实惠的事,是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事。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毛泽东同志70多年前讲的这番话,揭示了一个明白不过的事实:对于基层群众而言,我们的干部驻村时间再长、材料写得再好,都远没有切实解决群众“柴米油盐酱醋茶”等问题来得真实、实惠,更加让他们心悦诚服。因此,干部下基层不在于次数的多少,关键是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实事的多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能否从中发现实质性问题并予以解决,是判断下基层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准。如果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实效,只是“车子转一转,隔窗看一看,干部谈一谈,群众见一见,媒体报一报”,对于群众反映的难处不能化解,许下的承诺不能兑现,这样的下基层不但背离初衷,甚至适得其反,令群众反感。我们只有做到深入农户“勤”、了解民意“勤”、为民办事“勤”,丢掉“官气”、沾点“土气”、接上“地气”、集聚“人气”,与群众建立鱼水深情,让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富有实效,方能被群众所接受。也唯有如此,干部下基层活动才会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作者:祝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