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稳,天下安。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关乎党的领导力和向心力。只有不断推动群众工作的方法、路径和制度创新,才能有效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才能更好地体现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始终保持对群众的敬畏关爱之情,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水平的前提。怀着怎样的感情工作,直接影响心态、状态和结果。保持并不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是党的工作能否赢得群众支持和认可的前提。营口市探索“三个关心服务机制”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只有带着服务群众的真情,才能确保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方向和实效。
感情决定定位。能否保持对群众的敬畏关爱之情,决定着基层党组织在面对群众时的自我定位。只有饱含对群众的深情,才能自觉把自己归于群众中的一员,才能切实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想问题、看事情,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用心把事情办好、办实。
感情激发活力。能否保持对群众的敬畏关爱之情,决定着基层党组织面对群众需求和做群众工作时的精神状态。只有饱含对群众的深情,才能自觉提升服务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满怀激情地推进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创新,才能形成推动群众工作良性发展的不竭动力。
感情催生责任。能否保持对群众的敬畏关爱之情,决定着基层党组织将以怎样的责任感、使命感来投身群众工作。只有饱含对群众的深情,才能自觉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才能始终以群众是否满意为工作的验效之尺,才能真正把党的先进性落到实处。
着力畅通了解、把握和满足群众诉求的渠道,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水平的关键。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始终保持顺畅的沟通交流渠道,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所需所求所盼并予以解决、反馈,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务实管用,才能受到群众欢迎。
畅通诉求交流渠道必须打破“中梗阻”。群众工作之所以会遇到难题,很大程度上缘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层真实情况、群众情感和利益诉求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和散失。营口市通过党员手机短信互动平台、组织部长信箱等平台,对党员、群众进行“点对点”的联系和服务,收到了“零损耗传递党声、零障碍畅通民意、零距离温暖党员”的效果。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与群众的直接联系,减少中间环节,才能更快、更准地掌握真实的 “上情”与“下情”,才能确保群众的诉求和意愿得以实现。
畅通诉求交流渠道必须力求“无疆界”。群众的需求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必须打破工作领域、空间和时间等的束缚,比如,我们发挥楼栋党员中心户、社区新闻发布会、营口党建QQ群等作用,将工作触角向“神经末梢”延伸、向“八小时之外”延伸、向“虚拟社会”延伸,在把握和回应群众诉求上努力做到全天候、全覆盖、零距离,使群众感受到只要自己有需要,就会被关注、被尊重、被帮助。
畅通诉求交流渠道必须坚持“心贴心”。不同群体的诉求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其目的却具有趋同性——渴望寻求支持、引发共鸣。基层党组织只有坚持以情动人、以爱暖心,学会并运用群众的语言、逻辑和方式与群众心贴心深度交流,在彼此坦诚、相互尊重的氛围中研究问题、化解矛盾,才能与群众实现良性沟通,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的内心,最大限度地赢得理解和支持。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水平的保障。服务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长期任务,群众工作永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基层党组织围绕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而创新的思路、举措才能得到长久、有效的落实。
制度体系要以核心工程统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抓手很多,需要具有方向性、纲领性的“核心工程”来整合,这样,操作起来才能避免零打碎敲、顾此失彼。营口市把“党群连心工程”作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总抓手,并以此推动工作载体和平台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群众工作的资源整合。
制度设计要以特色项目支撑。基层党组织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和群众诉求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将群众工作个性化、特色化、精细化,突出重点工作项目的支撑和示范效应。营口市以“活力村部建设工程”等推进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就是从具体项目开始推进,不断规范、提炼、完善后形成的配套制度。实践证明,以特色项目来推进服务群众的相关制度建设,制度才能有根基、有生命力。
制度落实要以量化指标考核。要把服务群众落到实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指标明晰、量化可考的目标管理考评体系。营口市探索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星级管理”,将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相关要求进行细化、赋分、考评,作为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评先选优的刚性指标。只有加强量化考核,才能促使基层党组织时刻绷紧群众工作这根弦,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水平,在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确保安全的第一线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作者:王东秀 中共阜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