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崔亚东:“阳光工程”是解决戒毒康复问题的治本之策

2012-06-21 09:45:5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贵州的阳光企业的成效除了提高动态管控率之外,大大降低复吸率降低,集中安置到点上的复吸率在2%。

    记者:我们搞“阳光工程”之前的复吸率呢?

    崔亚东:根据国家禁毒委数据,戒毒所出所人员一个月内复吸率达到51.6%,一年后复吸达88%。吸毒人员从戒毒所出来,回到社会上没人管他,往往就会与过去的吸友们纠合在一起,又复吸。现在的“阳光工程”就业安置与戒毒所衔接好,出所时社区把他接回安置,并在安置点上建立美沙酮配合治疗,配备有禁毒专干进行管理。我们建了几个管理机制,比如说日常管理,在企业和社区建立禁毒管理的专门办公室,聘用专干;建立定时尿检制度、家访制度;建立培训帮扶机制,在强戒所里就提前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出所后人力部门、劳动部门专门培训等。建立督导考核机制,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综合治理统一考核,要求各级党委把它作为社会管理工作来强力推进,光靠禁毒办,社会形不成合力也不行。此外还建立表彰激励机制等。

    延伸治疗,在生理脱毒上下功夫。吸毒人员毒品依赖用美沙酮替代治疗。所有的阳光企业,都有美沙酮治疗室,免费服用。目前社会上还有59个美沙酮治疗点,我们下一步要把社会美沙酮治疗点也做到免费治疗。

    在管理中怎么体现对特殊群体特殊关爱,重点是心理矫治,通过真心关爱促使心理健康。因为他们心态自卑,缺乏自信,既自私又有一种负罪感。因此我们在阳光企业创造了“五心”工作法:“爱心除隔阂、关心促沟通、细心见真情、热心搞服务、耐心换回归”。在“阳光工程”示范点上,我们配备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禁毒志愿者、禁毒专干。

    体现人文关怀。在社区场所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所有的工作点都有文体活动,而且还定期组织他们参加社会活动,让他们感到亲情关怀,人格尊重,对促进他们生理脱毒、身心健康、融入社会起到一个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有一事例很能说明问题。铜仁市有一个自主创业的吸毒人员,叫徐新龙,94年吸毒,几次强戒后决心戒毒,戒毒成功后自己创业开办一个洗涤厂。他把回归社会的康复人员接纳到他的企业工作,大家彼此平等,精神放松,没有自卑受歧视的感觉,员工状态就比较好。徐新龙本人是从这个路上走过来的,有切身体会。当他看那些员工在接业务的时候,见了人头都不敢抬,就在厂里设了“微笑奖”,只要他们敢于正面看人和微笑就给予奖励,以促使他们找回自信,克服自卑。

    阳光企业的企业家们值得敬佩,他们管理康复人员也是个学习的过程

    崔亚东:特殊关爱需要特殊奉献。“阳光工程”的企业家们值得敬佩,他们倾注了很多心血,尽管有的一开始不知怎么管理。我在凯里一个企业调研,这个企业安置了100多康复员工。我第一次去时,见到企业老板,他指着员工说:“这边是你们的人,这边我们的人”。我说怎么是我们的人呢,他说这是吸毒人员,帮你们安置的,这是我的员工。我接着问:“给他们配了社保没有?”他说没有,因为这些人工作不固定,今天买了保险明天又走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些老板对“阳光工程”不理解,对为什要接纳安置这些特殊群体不理解。我就对他说,你在做的是一个特殊意义的工作。他后来做的很好,康复员工技能差,流水线跟不上与其他人员在一起影响进度,流水线跟不上,这位老板想了一个办法,专门给他们弄一条流水线。结果又发现生产上不去,于是企业又给康复人员调换了适合他们干的工作。可见这些企业家非常令人感动。还有都匀市“爱心棒球厂”蒋绍英董事长,一位女同志,坚持了七年多时间。他们这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特殊群体的爱心、奉献,确实令人敬佩。也有的党政干部不理解“阳光工程”,有的认为觉得大学生就业都管不过来,还管吸毒人员?

    社会管理创新不在“新”而在破瓶颈 ,“阳光工程”是条路子

    崔亚东:我们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四位一体的这个模式,归纳起来就是“以就业安置为核心,以阳光企业为载体,集生理脱毒、身心健康、就业安置、融入社会”这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新模式。

    “阳光工程”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戒毒、人文关爱禁毒理念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全国有179万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把他们就业安置好,生理脱毒、身心健康、综合矫治好,那就为社会消除了一大隐患。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社会管理创新,我的理解,还不仅是在“新”字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源头性、基础性、根本上下功夫,在破解难题、破解瓶颈问题上下功夫。“阳光工程”做法尽管时间不长,但是已看到一定效果。我认为这是一个治本之策,路子是对的,必须坚持下去。这也不是我们要标新立异去搞个新名词,创造个什么新经验。现在回过头来总结它、体会它,它就是禁毒社会管理创新。

    “阳光工程”,体现党和人民对戒毒康复人员的特殊关爱,使这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在阳光企业中,享受到阳光般的温暖。(苏显龙 杨菲 李叶)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