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标志,更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领导干部只有带头讲诚信并取信于民,才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通过加强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基础。
诚信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法。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人民对政府缺乏信任,则国家秩序不可能稳定。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政权的稳固始终取决于民心的向背,执政者只有首先取信于民,才能够凝聚民心、团结一致,否则将会造成颠覆性的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讲,诚信乃为政之枢要。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使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同时也导致了整个社会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随着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和公平尊严意识的不断增强,表现在政治、思想、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复杂,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民不可欺、无信不立就更应该成为执政者必须遵循的原则。领导干部作为党的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只有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情动人,做诚信的表率,才能够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我们党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诚信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为政之法,更是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优良作风。作风既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政绩观的外在反映,又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是否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判断一个政党能否为民执政谋福,是否值得信赖和支持的重要标准。因此,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必须首先要明确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清晰人生的追求和取舍,端正人生的态度和方向,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讲诚守信,做诚信的模范。胡锦涛同志指出,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与人格力量对全社会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诚信既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优良作风的重要标尺。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俘,常修为政之德,长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同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自身过硬的作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