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去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指出,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结合西藏区情,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学习历史与提高西藏领导干部工作能力谈点认识。
一、学习历史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当然学习历史也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历史。就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和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党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历史中汲取智慧与营养,在90年里创造了今天这样一个被世人瞩目的“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一个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一个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发展中大国的奇迹。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未来就是要不断地去认识把握历史规律,并从规律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正确方向与道路。而要落实这一要求,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现实是历史的合乎规律的继续,未来靠透彻理解了历史和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后继者去创造。也就是说,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同时又是未来的历史。因此,立足现实,把握历史,着眼未来,不但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与工作中必修、而且是必须修好的课题。
领导干部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懂得一般性的历史知识,而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辨析,从中探求和掌握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以更好地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衰之理,达到以史为鉴、鉴往知今的目的。“以史为鉴”或“以史为师”,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领导干部尤为如此。他们所需要的“史鉴”或“史师”肯定要有别于普通群众,“史鉴”或“史师”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工作能力中的血与肉之筋。
第一,“以史为鉴” 或“以史为师”可以指导领导干部的社会实践。我国吏治实践历来有“以史为鉴”的传统,从古到今,社会贤能和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譬如,同周公一起辅佐周武王灭殷的召公,就告诫西周统治者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通过学习历史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领导干部能从中知晓导致国家兴衰存亡或个人成败得失正反两方面的原因,可以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探寻出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规律,从中找到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明了历史前进的正确道路,进而结合新的社会实践,明确自己工作的正确方向。
第二,“以史为鉴” 或“以史为师”可以陶冶领导干部的精神品格。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继往开来”。马克思把人类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人既是这部“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学习历史,可以把这样一部“历史剧”的真实面貌再现到自己的头脑中,以更好地吸取其中内涵的伦理——审美价值。每部“历史剧”都充满了各种美和丑的生动历史形象,有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的,也有卖国求荣的;有杀身成仁的,也有求生害人的;有岳飞式的民族英雄,也有秦桧式的刽子手;有江姐式的共产党员,也有浦志高式的叛徒……。“千古风流人物”可以经随“大江东去”而“浪淘尽”,但历史中积聚的人类精神品格是“浪淘不尽”的,不仅“淘不尽”,而且还会随着历史发展而愈加熠熠生辉。毛泽东同志说得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靠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营养的“今朝”之“风流人物”。
第三,“以史为鉴” 或“以史为师”可以传承文化财富之精华,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素质。历史不但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记录和总结,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结晶。学习历史,就等于对历史文化的“温故知新”。由于历史记录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不同,历史文化中就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甚至糟粕,尽管领导干部不是专门搞历史研究的,但由于当今领导干部的专业学历与文化水平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必须采取正确的科学态度。这里所说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学习中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祖国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财富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