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论构建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2012-06-21 09:45:3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重庆日报 

    公共服务,是21世纪我国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人类文明提升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借鉴国内外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理论及实践模式,构建现代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对重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服务,是21世纪我国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人类文明提升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居民不仅对其享有的生存服务、基本发展权利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提出了更高需求,同时对人身安全、生活环境等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目前城市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供给,存在供给模式单一、供给成本高而效率低、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供给的城乡差距明显等问题,公共服务的提供已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重庆目前正处于政府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换权的行政改革攻坚时期,借鉴和总结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加快建立政府、市场(私营组织)和第三部门(非营利社会组织)三大供给主体为主的、现代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对重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理论及实践

    国内理论界认为,公共服务是面向公民提供的,用于满足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公众性、公用性和公益性。根据人的需求层次,公共服务可分为生存服务、发展服务、环境服务、安全服务几个类型。中国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的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国内研究多集中在政府部门改革(如改变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领域。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理论相继出现。二元主体参与供给论强调,可在政府外引入另一主体来共同完成公共服务供给,可分为市场化供给、PPP及政府与第三部门功能互补供给三种模式。三元主体合作供给论强调,多元主体可优势互补合作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政府在政策服务等方面具优势,在具体生产服务上迟缓,应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实现互补。企业适合完成产生利润的任务,但其赢利行为需政府及第三部门监督。第三部门善于处理公益、慈善等事业,但需通过政府规制和市场竞争来规范。多元主体互动供给论强调,政府应联合多元力量协同解决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并确保其满意化,政府在多元供给模式中更多发挥创造服务(政策、环境等)作用。

    以美国、瑞典、英国和香港为例,可见国内外公共服务多元化模式及特点。

    美国:竞争机制下的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权力下放、建立竞争机制,使州和地方政府、私营组织、第三部门也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提高了公共服务绩效、满足了公民需求。其公共服务主要供给方式包括合同外包(用于消防服务、养老服务等),特许经营(用于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公用事业,如水、电、气等),使用者付费(用于垃圾收集、废污水处理等),凭单制(用于食品与营养、教育、医疗、住房),公私合作(用于社会保险、廉价住宅建设等),政府间合作(包括设立特殊服务区即相邻政府通过协商设立特殊服务区并承担单一公共服务职能,如垃圾收集及处理;地方政府间达成协议,由一个地方政府支付费用,委托或雇用另一个地方政府提供某些公共服务)等。

    瑞典:公共服务供给的过度福利化和过度市场化。

    作为欧洲高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瑞典人人都能享受主要由国家统一提供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社会福利。然而长久的、慷慨的、政府单一的社会福利供给却形成了典型的“瑞典病”。据统计,瑞典的公共开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其增长率远高于同期国民收入增长。长期实行的财政赤字政策迫使政府大量举债,政府财政状况恶化,通货膨胀加剧。20世纪60年代后,瑞典经济增速明显放缓,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经济增长率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英国:西欧“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

    与瑞典不同的是,英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改革举措较深入,其遗留的问题也较深远。撒切尔政府(1979年)经过三年的权力巩固期后,开始推进激进的新自由主义计划,主要特征是快速的、最大化的将公共服务供给放权给市场。受改革转型太快,市场化运用与深层体制机制改革协调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导致了英国贫困、失业等问题激增。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英国贫困人口翻了一番,贫富差距扩大是撒切尔政府改革带来的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由于私有化大力推行,导致英国失业率居高不下且多为结构性失业,占失业总人数的60%以上。

    香港: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模式多元化。

    香港从1989年发布《公营部门改革》到1992年成立效率促进组,顺利推动了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改革。供给主体包括公营组织(政府、非行政部门公共机构、营运基金部门、公共公司)与民营组织(第三部门和私营组织)。绝大多数核心公共服务(不能由市场提供、否则会陷入社会混乱的公共服务状态,如国防等;由于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市场不愿提供但社会必需的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等),由政府和非行政部门公共机构直接提供。对采取准商业化管理方式更有效率的领域,通过引入营运基金部门(如邮政署等)、公共公司(如九广铁路公司等)实行竞争性提供。第三部门主要提供安老、儿童及青少年服务等。供给模式主要包括公有公营:在市场无法提供的核心服务领域,由政府直接提供或政府委托其他公共部门提供;公有私营:在可私营化领域,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提供;私有私营:在可私营化领域,在存在若干竞争者前提下通过完全向私营组织放开等方式提供;社会提供和自我协助:在需求多元化领域,鼓励民间机构和个人提供。

    重庆构建多元化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建议

    1、逐步构建合理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体系。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层面来看,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者,私营组织、第三部门等是可以在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发挥重要的供给作用并显著提高其供给效能的。建议根据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鼓励国内外资本、志愿组织进入公共事业领域,变政府供给主导为服务主导(政策、环境等),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的主体格局,循序推进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体系的形成。同时,预防多元化供给中的主体过度“去中心化”,即过度弱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职能和作用,以及“去公共化”即供给结果偏离公共目标。

    2、科学划分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的领域范围。不同供给领域配置合理的供给主体,有利提高供给效能。建议针对纯公共产品,如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公共安全的服务,以及基本非盈利型服务、市场不愿投入但社会必需的服务、政府具有供给责任和优势的服务,均应主要由政府提供。针对准公共产品,满足人的发展权和公众生产生活环境需要的服务,以及具有盈利型的服务,应利用市场资源配置优势,通过市场化方式来供给。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缺陷,还可通过社区供给、个人自愿捐赠等方式,引入志愿供给方式。

    3、积极探索适合重庆的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方式。借鉴美国、香港等地已成功应用的供给方式,建议探索适合重庆的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方式并逐步试点运行。一般情况下,除必须由政府直接供给的领域外,涉及市政、消防、环保等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公用事业都可通过购买服务(合同外包、特许经营、使用者付费、凭单制等)的方式来进行供给。涉及较强公益性质、密切关系群众利益及维护社会公平的领域如社保、廉价住宅等,可采用公私合作的方式提供。涉及社会福利援助性质较强的领域如社会援助、志愿服务等,可采取社会提供自我协助等方式实现。同时,要注意规避竞争性不足即参与竞争的主体过于单一或垄断;以及监督不足即政府未能充分监督和考核私营组织或第三部门的供给过程。

    4、科学把握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步骤和流程。从理论和实践看,不同供给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环境上形成的,并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来加以规范。建议认真理清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及特点,全面把握多元化供给推进路径,制定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科学步骤和流程。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私营组织、第三部门等还相对较弱的现状,先期扶持其发展壮大,仅在部分发展相对成熟的公共领域进行多元化试点,取得成功后再逐步向全市推广,并在这个过程中制定出一套多元主体竞争参与供给的科学流程。同时,要注意在推行多元化供给的过程中不要太激进与太快速,以保持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探索的平稳推进。

    (作者:邓兰燕、王春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