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执法者,当然免不了要依法行使法定的裁量权。但要真正做到公正执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候,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因素,都会试图影响执法的过程和结果。公正执法,无疑会变得十分困难。汉代名臣张释之“法如是”的典故,读来感触颇深。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177年,张释之担任廷尉,作为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员,管理天下刑狱。一天,汉文帝出行,路过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得之,属廷尉。”张释之向汉文帝上奏,认定“此人犯跸(帝王车驾),当罚金”。汉文帝很生气,认为要不是马比较温顺,自己早受伤了,罚金四两的处罚太轻。张释之说:“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他认为:“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汉文帝被他这番话说服:“廷尉当是也。”
此后,有人因偷窃高庙坐前的玉环被捕。汉文帝怒不可遏,让廷尉负责治罪。张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者”认定罪责,判了弃市。汉文帝大怒:“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治,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张释之“免冠顿首”解释道:“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汉文帝“乃白太后许之”。
上述两件案子,一件事关皇帝本人,一件涉及皇帝父亲,而且都有皇帝或明或暗的指示,要求从严从重判处,譬如盗窃高庙玉环者,汉文帝明确要求“欲致之族”,要将盗贼灭族。然而,张释之坚持用“法如是”简单三个字作为回答,严格依法办事。不难想见,张释之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正是皇帝震怒之时,他面对巨大的政治风险。在那种与掌握自己生杀予夺权力的顶头上司直接冲突的场合,张释之依然能够不迎合,不屈服,坚持按照既定的律法惩治犯人。这种临危不惧、坚持原则的气概,时至今日,依然令人十分钦佩。
“法如是”给我们的启示,首先是对法律的敬畏。在两千多年前,即便是在皇帝面前,张释之能说出“法者,天下公共也”的话,是因为他认识到了法律并非属于皇家,而是天下公器,不能因案件涉及到皇家,便随意更改判罚标准。作为执法者,只有心怀对法律的敬畏,坚持对法律尺度的恪守,不为干扰所困扰,不为私心所牵累,才能使法律成为自己的坚强后盾。其次,“法如是”提醒我们,对执法行为要有正确认识。法律是“天下之平”,是衡量是非对错的最终标准。而执法,就是匡扶正义、维护公平的过程。法律这把“标尺”准不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执法者手中的尺度掌握得怎样。第三,坚持“法如是”,也是维护合理判罚的需要。正如张释之所举的例子,假如偷盗玉环就处以灭族这样最重的刑罚,那么挖土盗墓者又该怎样处罚呢?可见,依法判决不仅是体现了对当事人的公平,也是对法律本身的公平。(作者:李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