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云南

云南省禁毒队伍组建30周年纪实

2012-06-18 18:05:5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对毒品犯罪活动的打击和预防,各级禁毒部门以遏制毒品来源、遏制毒品犯罪和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为重点,连续发动禁毒人民战争,注重戒毒康复和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实现了全国禁毒斗争形势的好转。为此,本报将从禁毒、戒毒等角度推出相关报道。

  与魔鬼为邻

  全国首支缉毒队伍于1982年成立

  当今世界有三大毒源地,即南美洲的“银三角”、东南亚的“金三角”和西亚的“金新月”。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毗邻“金三角”地区。

  与魔鬼为邻,必然会受到魔鬼的侵扰。20世纪80年代,由于“金三角”坤沙集团瓦解,国际贩毒势力南下受阻,便竭力开辟“中国通道”,企图假道中国将毒品销往国际市场,对云南百姓的安宁造成威胁。

  迫切需要一支专业队伍打击毒品犯罪!1982年5月,时任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的刘选略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上提出,在云南建立一支1000人的公安专业缉毒队伍。但是,当时正值全国行政机关紧缩编制,云南一下要增加1000人,这让上级难以表态支持。

  随后,时任公安部副部长的席国光到小组讨论会上听取意见时,刘选略又向他陈述了云南被境外毒品包围的情况和未来预测。“种毒品就肯定要卖毒品,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难免会成为贩毒通道。”席国光听后表示,“4000多公里的边防线,只要1000人的缉毒编制,不算多!”

  经过一系列审批手续,一个月后,全国首支缉毒队伍正式成立。1982年11月,这支1000人的队伍被分成60支缉毒队派往云南缉毒任务繁重的边境一线和交通主干道沿线。

  “我们是新中国第一批面向社会大规模招录的缉毒队队员。”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红安居禁毒大队民警李自宏说,“当时发了制服和枪,特别自豪。”李自宏走上了这个岗位,一干就是30年。

  云南省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何庆文同样把30年的岁月奉献给了禁毒事业。“1982年刚入缉毒队的时候,队里条件差,一个民警只有一副手铐、一个公文包、一把手枪。”何庆文感叹,由于开展工作的地点都在荒郊野岭,交通条件极为不便,每次堵卡,民警的生活用品和干粮就只能靠肩挑手提。

  利剑扫群魔

  从“缉毒”到“禁毒”的更新转变

  1986年8月,云南省公安机关立案侦破首例“4·12”特大国际贩毒案,抓获泰国、缅甸及香港贩毒分子4名,缴获海洛因22768克。

  1991年9月,昆明市公安机关抓获贩毒嫌疑人周剑平等4人,缴获冰毒1269克,这是云南省查破的全国首例冰毒案。

  “由于毒源地在中国境外,云南警察当时不可能到境外扫毒,‘堵源截流’是长期以来打击毒品犯罪的方针。”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副局长蒋明东说,“但是,云南有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大多没有天然屏障,出入通道非常多,单纯的缉毒、禁贩难以遏制毒品的蔓延。”

  1991年,云南提出缉毒理念要由“禁贩”增加到“禁种”、“禁吸”。1998年,云南在“三禁”基础上又增加了“禁制”,由此确立了“四禁并举、除源截流”方针。同年,云南省公安厅又将治安处管理的“禁种”、“禁吸”划出,与缉毒处整合成立了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这是我国第一个禁毒局,从“缉”到“禁”,实现了专业队伍从源头到消费市场对毒品的打击。

  “2000年前后,新型毒品兴起,有取代传统毒品的趋势。”蒋明东说,2011年全国缴获海洛因5.1吨,缴获冰毒7.9吨,同比分别上升55%和62%。禁毒主战场云南每年查获的毒品占全国总量的60%—70%。

  “新型毒品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生产方式。”蒋明东补充道,制造传统毒品需要的罂粟生产周期长、易发现,新型毒品用化工原料合成,对场地要求也更简单,能够大规模生产,可以藏在室内,这就导致国内制毒的增加,同时加大了查禁难度。

  此外,长期以来,中国在“金三角”地区推行替代种植,促使该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但近几年来,罂粟种植面积开始反弹,给禁毒工作增添了压力。

  面对严峻的形势,云南省公安禁毒部门在前两轮禁毒人民战争基础上,全面强化各项禁毒措施,2011年开始了第三轮禁毒人民战争。

  2011年,云南省共查破毒品违法犯罪案件上万起,缴获毒品数量创历史新高。此外,协助内地23个省市区禁毒部门来云南侦办案件230起;向境外和内地的11个省市区移交毒案330多起。今年第一季度,查获各类毒品近5吨,再创历史新高。

  热血洒南疆

  无悔30年投身禁毒事业

  2012年2月23日下午18时,柯占军参加的抓捕组在云南省景洪市某小区狭窄楼道与毒贩遭遇。面对开枪拒捕的贩毒分子,他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与毒贩展开殊死搏斗,不幸中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0岁。

  “击毙了准备挟持群众的毒贩,我放下了悬着的心,但得知老柯被毒贩击中、生命垂危,就再也没有了一丝力气。我们要给老柯一个交代。”击毙毒贩的民警说。他与同事连续三天不眠不休,边抹眼泪边审疑犯,鼓足力气追击漏网逃犯,在柯占军牺牲后的第三天,13名毒贩悉数落网。

  “毒品不除,社会不宁;毒贩不抓,人心不安。”蒋明东说,柯占军并非孤例,面对穷凶极恶的毒贩,禁毒民警都将生死置之度外。30年来,云南共有40多名民警牺牲,360多名民警负伤。

  “施翔宁是新中国第一批缉毒队队员,也是我们这批民警中第一个牺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公安局民警、施翔宁之妻孙洁说。1986年9月27日,施翔宁为抓捕毒贩,奋不顾身跳入水流湍急的流沙河,不幸被急流卷走牺牲,年仅24岁。那一天,是施翔宁和妻子孙洁领结婚证的第三天。

  王建晶,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革命烈士王世洲的女儿。她永远不会忘记18年前,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被告知父亲因为毒贩引爆手榴弹而牺牲时的悲痛情景。如今,作为缉毒民警的后代,王建晶和弟弟双双投身公安事业,在维护一方平安的道路上继承着父亲的遗志。

  “目前,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大、获利高,面对严厉打击,许多不法分子顶风作案,大宗贩毒增多、枪毒同流、武装押运致使暴力对抗加剧,禁毒民警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何庆文说。

  何庆文曾化装成买家,参与一起贩毒案件的调查。“考虑到可能会被搜身,我没带任何武器。”与毒贩接头后,何庆文被关在房间里接受“考察”。周旋中,他发现毒贩藏在柜子里的两颗手榴弹。

  经过一个白天的“考察”,毒贩相信了何庆文的身份,同意晚上交易。出去取钱时,何庆文将情况通知了埋伏在周围的战友。

  交易时,何庆文发现,手榴弹已经被转移到他身边的床上。趁着毒贩数钱,何庆文拿起手榴弹从门缝扔出房间,鸣枪大喊“我是警察,不许动!”随后,埋伏在外的民警一拥而上将毒贩抓获。

  事后想起来,何庆文还心有余悸,因为就在那个屋里的另一张床上,民警搜出了一支手枪,而且已经上膛。“那时,只要有一点闪失,哪怕是一个眼神,就可能引起毒贩的怀疑,后果不堪设想。” 

  每一次缉毒战斗,都要经历一次生死考验。狭路相逢勇者胜,回顾30年,何文庆等缉毒民警无怨无悔。

  2011年全国禁毒工作概况(链接)

  2011年,全国禁毒部门按照国家禁毒委员会统一部署,集中力量深化各项禁毒工作措施,推动禁毒人民战争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主动进攻,创新机制,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活动。全年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10.17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1.24万名,缴获海洛因7.08吨、冰毒及片剂14.32吨,同比分别上升14%、10.5%、32.1%、44.9%。侦破了“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8·02”特大走私毒品案、“2·24”海上走私冰毒案等146起部级目标案件,打击跨区域跨境跨国毒品犯罪和互联网涉毒犯罪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在贯彻全国公安机关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中,将境外“拔钉子”和境内“追逃”相结合,抓获网上逃犯3568名,其中境外“钉子”级逃犯83名,有力地打击了毒品犯罪的嚣张气焰。

  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大力整治突出毒品问题。继续开展外流贩毒和特殊群体贩毒问题整治工作,综合加大执法打击、禁吸戒毒和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先后抓获跨省区贩毒人员2.6万名。针对四川成都、凉山和豫皖交界地区制贩毒突出的问题,部署开展专项行动,捣毁制毒窝点26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56名。破获零星贩毒案件7.4万起,同比上升45%,有效打击了毒品分销网络,减少了毒品流入消费渠道。此外,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通过开展娱乐服务场所涉毒问题专项整治,整顿取缔涉毒场所4500多家;公安、林业等部门精心组织“天目—11”铲毒行动,共发现铲除非法种植罂粟349万株,同比下降40%。

  坚持严格管理,打防结合,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破获云南“12·6”等易制毒化学品刑事犯罪案件414起,缴获易制毒化学品和其他各类用于制毒化学品1834.78吨。认真落实进出口国际核查,暂停出口10批831.6吨,有效防止了流入制毒渠道。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积极戒治挽救吸毒人员。2011年,禁吸戒毒立法进程取得进展,国务院颁布实施戒毒条例,为建立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新型戒毒工作和康复模式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2011年,全国查获有吸毒行为人员41.3万人次,其中新发现隐性吸毒人员23.5万名,同比上升15.2%。依法加强和规范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全年共强制隔离戒毒17.1万名,责令社区戒毒7.1万名、社区康复2.6万名。(张洋)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