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扫群魔
从“缉毒”到“禁毒”的更新转变
1986年8月,云南省公安机关立案侦破首例“4·12”特大国际贩毒案,抓获泰国、缅甸及香港贩毒分子4名,缴获海洛因22768克。
1991年9月,昆明市公安机关抓获贩毒嫌疑人周剑平等4人,缴获冰毒1269克,这是云南省查破的全国首例冰毒案。
“由于毒源地在中国境外,云南警察当时不可能到境外扫毒,‘堵源截流’是长期以来打击毒品犯罪的方针。”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副局长蒋明东说,“但是,云南有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大多没有天然屏障,出入通道非常多,单纯的缉毒、禁贩难以遏制毒品的蔓延。”
1991年,云南提出缉毒理念要由“禁贩”增加到“禁种”、“禁吸”。1998年,云南在“三禁”基础上又增加了“禁制”,由此确立了“四禁并举、除源截流”方针。同年,云南省公安厅又将治安处管理的“禁种”、“禁吸”划出,与缉毒处整合成立了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这是我国第一个禁毒局,从“缉”到“禁”,实现了专业队伍从源头到消费市场对毒品的打击。
“2000年前后,新型毒品兴起,有取代传统毒品的趋势。”蒋明东说,2011年全国缴获海洛因5.1吨,缴获冰毒7.9吨,同比分别上升55%和62%。禁毒主战场云南每年查获的毒品占全国总量的60%—70%。
“新型毒品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生产方式。”蒋明东补充道,制造传统毒品需要的罂粟生产周期长、易发现,新型毒品用化工原料合成,对场地要求也更简单,能够大规模生产,可以藏在室内,这就导致国内制毒的增加,同时加大了查禁难度。
此外,长期以来,中国在“金三角”地区推行替代种植,促使该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但近几年来,罂粟种植面积开始反弹,给禁毒工作增添了压力。
面对严峻的形势,云南省公安禁毒部门在前两轮禁毒人民战争基础上,全面强化各项禁毒措施,2011年开始了第三轮禁毒人民战争。
2011年,云南省共查破毒品违法犯罪案件上万起,缴获毒品数量创历史新高。此外,协助内地23个省市区禁毒部门来云南侦办案件230起;向境外和内地的11个省市区移交毒案330多起。今年第一季度,查获各类毒品近5吨,再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