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疏导、沟通协商,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
《新民周刊》:当前,人民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多,如何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长宁区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做法?
卞百平:我们感到,绝大多数矛盾纠纷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要通过合法、合情、合理的方式,是完全可以消化和解决的。为此,我们建立了“大调解”工作体系。特别是区法院的诉调对接中心,形成了一套规范的调诉机制,每年有一半左右的案件通过调诉结合提前化解掉,法院案件不是单纯的依靠司法判决,更多的是通过互相协商来争取不用法院判决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在诉讼之前。不仅如此,我们还以东虹桥法律服务园为基地,依托华东政法大学资源,区校合作建设区调解服务中心,承担调解、培训、实训、孵化的主要功能,并与街道、居委调解组织以及医疗、交通等专业调解平台相对接,形成多元化、广覆盖的调解体系。2011年,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民间纠纷14637件,经调解解决14273件,调解成功率达97.5%。
《新民周刊》:在长宁采访的这段时间,我发现长宁的居委干部不是在居民家里,就是在走访的路上,一进门就嘘寒问暖,聊家常以增进感情,看到他们什么困难就帮助解决,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在促进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卞百平:的确如此,社会管理的基础在社区,力量源泉在基层。社区既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发现情况、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如何夯实基层、基础、基本,是特大型城市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长宁区是“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规模走访活动,创造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通过走访居民家庭,拉家常,问冷暖,了解社情民意,居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包括子女、就业、生老病死等直至社会关系等,都了如指掌,像自己亲戚一样。居民之间产生什么矛盾,居委会干部就充当老娘舅出来仲裁,第一时间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当然,现在上海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那种住在石库门房子时形成的邻里关系、弄堂文化有所淡化,而现代人的维权意识增强,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那么你如何深入居民家中了解社情民意呢?要转变作风,放下身段,主动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急、所愁、所盼,这是考验我们居委干部的课题。我们明确要求居委干部要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主动了解社情民意。
《新民周刊》:我们了解到你本人虽然工作很忙,但仍抽出时间,不打招呼,直接到居委会去走访,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走访下来,有何感触?
卞百平:我们讲要以人为本,要改善民生,首先要知道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要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否则无法做出科学决策。看材料、听汇报是了解情况的一种方式,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有些真实的情况并不一定能够了解到,即使了解了,也不一定有感受。而我们的居委会干部最贴近群众,我下去走访,可以了解到他们工作中的难处,了解到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比如,通过走访了解,包括直接看居委会干部的工资条,推动有关专题调研,研究形成了《中共长宁区委关于加强居民区和“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打通渠道、提高待遇、加强考核等工作思路,受到基层干部的欢迎。现在大学生冲破世俗偏见,当“小巷总理”的多了,这是好事,但我们要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仅是待遇问题,将来考公务员,凡在居委会有数年工作经历的,群众评价良好,在录取时可以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