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联动、扁平高效,着力构建“大联动”工作格局
《新民周刊》:长宁的网格化管理起步较早,有良好的软硬件基础,试点过程中又建立了社会管理联动中心,通过功能整合、系统整合、热线整合,构建起扁平高效的区域综合管理体系,实现了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相衔接。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做到全年、全天候24小时值守;常态时,通过“人员互派、信息互通、职能互补”机制,各司其职;应急时,将负有应急任务的各职能部门合署于同一个区域内待命,接受统一指挥。
卞百平:建设社会管理联动中心是我们在管理上的突破之一。中心整合了区总值班室、网格中心、各类便民热线、实现了“指挥平台统起来,多种信息串起来,多套系统并起来,多支队伍联起来,绩效评估晒出来,社会力量融进来”的既定目标,对各类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分流、处置、监督、评估、考核,确保市民反映的各类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比如,我们在联动中心内设立了市民热线,把全区四大类50个热线电话归并为一条24小时受理的市民热线,通过“一口受理,分类流转,按责处置,监督考核,信息汇总”,加强了内部合作与联动,让群众在一个窗口把事情解决掉,使老百姓在有诉求时“找得到人,办得了事,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又比如,以前有渣土车趁着夜色在路面上违章倾倒,群众举报或由某部门发现了,将情况送交另一个部门,由他来调查取证并处理或教育。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处置过程可能较长,现在将两个部门的功能整合起来,发现问题与处置问题一个口子,就提高了工作信息的流转和处理效率,也防止了多头管理、管理真空以及“踢皮球”等现象的出现。这样,没有增加机构设置与编制人员,而是通过部门整合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办事效率,效果十分显着。
《新民周刊》:建设社会管理联动中心会不会增加管理成本和人员呢?
卞百平:不,通过扁平化管理,不仅提高了发现与处置的效率,还改变了以前各部门之间存在的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等滞后情况,信息共享程度大大提高。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和现代管理手段,加快实现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变,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综合管理联动体系。
关口前移、源头治理,不断完善“大预防”工作机制
《新民周刊》:“安全”和“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长宁区在探索社会管理新实践中,在维护安全稳定方面具体有哪些举措?
卞百平:安全稳定是一个城区社会管理的工作底线。我们在试点工作中坚持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着力构建社会稳定“预判、预警、预案”工作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对局部问题可能影响面上稳定要有预判、对突出矛盾和群体性矛盾激化要有预警、对可能引发的各类矛盾和事件的处置要有预案,努力把风险消解在萌芽状态、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我们讲,要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很重要一条就是信息要灵通、措施也得力。为此,我们不断健全基层信息网络,推广居民区“社情民意气象站”、“楼组工程”等经验和做法,向“两新”组织、建设工地等领域拓展;推广公共安全电子巡查日志制度,对消防设施、特种设备、六小场所等进行动态管理。综合运用来自政法系统、信访窗口、基层社区、网络媒体等社情、企情、舆情和网情,建立情报信息定期分析通报制度、情报信息分类分级会商机制。定期分析研判信访突出问题,通过责任回归、领导包案、律师参与、集体审核、柔性稳控等一系列举措,确保重要节点、重大活动矛盾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聚焦旧区改造、经济楼宇、市政工程等矛盾易发多发领域,推进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工作,做到“应评尽评”,努力实现过程中风险有预判、矛盾有预警、处置有预案,建立应急预案启动、突发事件处置、善后跟踪处理为一体的流程管理,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能够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