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长宁

上海市长宁区:联动机制“给力”群众工作

2012-06-15 10:24:1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长宁强化“合力”——整合资源,建设集约化、一体化的综合管理联动体系。借助“数字长宁”的信息化优势,全区不断推进功能整合、系统整合、热线整合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突破点在哪?长宁强化合力整合资源,建设集约化、一体化的综合管理联动体系。借助“数字长宁”的信息化优势,全区不断推进功能整合、系统整合、热线整合。区应急联动中心,整合了区信访办、建交委等近40个职能部门的应急处置职能,建立“人员互派、信息互通、职能互补”的联动机制,并对外开通一条24小时市民专线962347,实现日常城区综合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有效衔接。

    社会管理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记者走进长宁区华阳街道、北新泾街道,一探其中之道。

    电子日志解烦忧

    长宁区创新试点办、社建办主任宋嘉禾告诉记者,为适应社会管理面广量大的新形势,长宁区依托原有网格化管理基础,在区级层面建设区社会管理联动中心,在街道建设相应的联动处置平台,加强功能整合、系统整合、热线整合,推动公安、城管、应急办、总值班室等管理部门在一个平台上综合联动,实现对外一口受理、内部快速处置。

    陈敏是华阳街道华四居委会干部,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电子日志”。记者采访时看到,当天的日志上有4个独居老人、3名精神病人、2位老干部和3个户籍变动家庭,共计12个人名和地址。这是她当天要走访慰问的特殊人群,走访结束后,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更新一下“日志”,这一天的工作才算圆满结束。她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被天天刷新、动态变化的“电子日志”信息安排得井井有条。

    在长宁区华阳街道,这样的电子走访日志被一笔笔记在了电脑系统里,记者在华阳社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心,看到了社区对接长宁区社会管理联动中心的系统平台,通过汇集社区内的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六要素”基础数据,将社区居民和单位的需要统统连了起来。

    通过系统的“事务协处系统”,便能把社区内的电子走访日志、电子巡查日志和网格化平台一起整合,社区事务一目了然。

    “电子日志”依托社区实有人口库基础数据平台,拓展专业数据平台,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工作要求设定不同人群的走访时限,让居委干部能按“菜单”排出工作列表:如残疾人隔10天走访一次;闲散青少年每周上门一次,了解求学求职进展、有无夜不归宿的情况;重症精神病人、高龄独居老人每天探望一次,了解服药情况、身体状况和监护人信息……走访日期、走访人员、被访者基本信息一一在线记录保存。一旦工作人员因疏忽或忙碌没有按时完成“家访”,电子日志会亮起“红灯”提醒。

    “有‘电子日志’规范日常管理,有‘虚拟网络’督促实际工作,我们大家都不敢懈怠”,陈敏深有感触地说。

    如果无法接到“地气”,所有的工作都只会是浮光掠影。“电子日志”系统,成为了居委会干部接地气干工作的“助推器”。在一天天、一次次的走访中,一套“块长走访、团组服务、上下联动”的回应诉求、解决问题的机制也应运而生。

    街道将把每个居民区划分为若干个服务网格,以块长为牵头人,吸纳党员骨干、小区民警、物业负责人、责任医生、群众团队、老年协会、辖区单位等多方面骨干力量,发挥“专业、行业、特长”优势,通过“亮身份、亮风采、亮承诺”,针对块长电子日志中收集到的急难愁问题,以团队形式整合各方资源开展组团式服务。

    家住长宁路的侨眷田爷爷,最近要去美国探望儿子,可是不放心家里空关半年。块长通过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侨之家”志愿者孙阿姨进行了联系,孙阿姨立刻表示,每隔3天为田老上门通风、养护花草、检查安全情况,田爷爷放心地将家里钥匙交给了她。党员志愿者王美娥是一位退休医生,作为组团式服务团队中的骨干,块长在走访中发现居民有些小毛小病联系她时,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居民家中,热情地提供咨询,帮忙换药、输液……

    华四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通过电子日志,居民区干部定期走访、重点关心,在利用电子日志筛选居民资料时,发现了独居老人老李、老邬、老王等老人有一些共同特点:高龄、独居、身体状况良好。于是党总支牵头把这些独居老人集结在一起,以邻里同乐的形式每周举行一次茶话会,相似的情况能让她们产生亲切感,同时也突出了互帮互助的精神,老人们变得开朗了,心情也好了很多。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