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浏览街镇的官方网站……这成了上海市长宁区综治办主任陈卫东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看看社区里群众有什么意见建议,是综合治理工作首先要做的事。一切管理说到底,就是做好群众工作。”
长宁区的社会管理创新一直以服务百姓为先。2010年底,全国确定了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区,长宁区就是其中之一。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4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天山社区文化中心四楼咨询室,一位居民正在向上海先行民商调解中心的调解员询问为母亲做遗嘱见证的相关事宜。
先行民商调解中心是上海目前唯一的一家向社会免费提供金融、房地产、知识产权、劳动人事等民商事纠纷的专业调解机构,成立于2008年5月。几年来,调解中心已累计调解各类民商事案件637件,纠纷化解率为48%,和解金额近三千万元。
长宁区还努力完善诉调对接机制。2003年,长宁区人民法院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人民调解窗口”,2009年4月,长宁法院又率先成立了“诉调对接中心”。“我们力争做到"小事不出居村委,大事不出街镇,矛盾不上交",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已有31年法官阅历的民一庭庭长季立辉如是说。
迄今为止,长宁法院已调解纠纷两万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6.65%。尤其是诉调对接中心成立以来,没有一起矛盾激化的群体性纠纷进入审判业务庭。
“做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
上街巡逻是曹家堰中心警务室民警董孜文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我以前更多的是做文书工作,现在是真正管事的警察。”小董介绍,在中心警务室建立之前,社区警务室只是个窗口,真正办案的是派出所,但派出所离居民区较远。此外,社区警务室多为单警执勤,民警一下社区,警务室就变成了“空巢”。
2008年,江苏路派出所在原有“一居一警一室”的基础上,把13个居委会划分成四个警务责任区,在地区内首创中心警务室。“我们警务室是多警种联动,不光有社区民警,还有执法民警、治安民警、巡逻民警、交通民警,不仅解决了人手不足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更加便民利民。”警长徐志庆介绍。
警务室全面推行信息流转反馈制度,要求全警采集信息,再由警长和责任民警每日浏览、核查,对于情况简单或需及时处理的信息,在责任区内及时回访、快速处理。今年1月至今,江苏路街道实现入室盗窃零发案。“我们就是想做老百姓家门口的派出所。现在见警率提高了,我们和老百姓距离也近了。”小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