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着眼大局切实做好维稳工作

2012-06-07 10:11: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北日报 

    稳定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前提和保障,是构建和谐河北的基础。我省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特殊政治责任。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稳定的极端重要性,从全省实际出发,切实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源头上、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处理好“好”与“快”的关系、“质”与“量”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远”与“近”的关系,使每项新政策、每个新举措,都从根本上有利于促进和谐。

    深入推进“党政统揽、部门履职、政法担当、企业担责、群众参与”的大维稳格局,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转高效、综合施治的工作机制,能实现维稳功能和效果的最大化。

    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突出基层工作导向,领导精力倾注基层,人力配置充实基层,财力物力保障基层,政策待遇优先基层;以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加强基础信息的采集,加强综合、分析、研判,不断提高基础信息服务实战的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把人民群众作为稳定的根本力量,围绕民之所思、民之所盼、民之所需开展工作

    以民意为稳定之基。民意是群众实际需要的反映,包括群众利益、群众情绪、群众呼声。民意似水,宜疏不宜堵;民意如天,须臾不可负。重大事项决策前,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措施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意见,不断修改完善。

    以民生为稳定之本。多做“加法”,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好,适时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感受更多温暖。做好“乘法”,从抓好局部救济向普惠于民转变,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性需求向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性需求转变,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以民权为稳定之助。认真对待、切实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面对面”接访,“心贴心”交流,“实打实”解难,做到问题得到解决到位、过错责任追究到位、解释疏导教育到位、实际困难帮扶到位,以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满意。

    实施社会矛盾动态综合调控,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推进综合排查。把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心从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排查化解上来,坚持定期开展“拉网式”排查,将所有不稳定隐患纳入视野,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

    推进综合研判。坚持定期进行分析,集中“把脉、会诊、开药方”。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和隐患苗头,实行“一个稳定隐患、一名责任领导、一个处置小组、一套处置方案、一个办结时限”,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推进综合化解。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纪律、管理、调解、教育、心理疏导等多种手段,采取行政指令、人民调解、行政复议、司法、仲裁等“组合优势”,多管齐下、综合施治。

    推进综合处置。坚持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各级各部门要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确保把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适应形势、任务、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

    明确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思路。在治理理念上,强调社会性和公共性,强化“人本、法治、服务”的观念;在治理主体上,要在党委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在治理向度上,由线性向联动、互动转变,以“信任”为基础,以“责任”为保障,建立多元主体之间持续、互动、共赢的伙伴关系;在治理手段上,由依靠硬规范向重视软规范转变,由传统的“单打一”向综合运用各种办法转变。

    实行稳定指数考评的新机制。将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案(事)件纳入社会稳定指数综合考评,对各地维护稳定工作进行衡量。评价结果纳入省委对各地党政领导班子的实绩考核内容,作为干部奖惩、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以此推动维护稳定各项工作的落实。(作者:薛兰锁)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