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威严从亲切中产生

2012-06-07 10:11: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云南日报 

    一提起警察的形象总离不开“威严”两字。但怎样才算威严,是笔挺制服下的冷峻面容,还是持械抓捕疑犯的神勇?长期以来,程式化宣传塑造的经典形象,在“震慑犯罪分子”的同时,无形中弱化了人民警察的服务职能,拉远了与群众的情感距离。

    近日报载:在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公安机关向二级以上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派驻警务室之后,昆明市盘龙警方开展了警务室进驻医院工作,该分局董家湾派出所在延安医院举行了“医院派驻警务室”挂牌仪式。与不久前多次出现的“刺医”事件相联系,这条新闻的潜台词就是“震慑”,但如果警方能以此为契机,换一种履职观念,其社会效果将大不一样。

    笔者一位正在欧洲留学的朋友来信,谈到那里的POLICE(警察)时感慨:他们的第一职能就是为市民服务,而且面对询问总是面带笑容,所做工作更是繁琐,涉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固定时间接待市民参观警局、交流对话……言中颇有赞赏之意。其实,无论哪里的警察,其基本职能都是一样的,即为社会日常秩序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形象的个中差异只在于履职观念及由此产生的操作方式。

    犯罪行为和安全隐患是在百姓日常生活进程中产生的,套句文论的话叫:“源于生活”。安全,自然也是从自己身边的点滴事情开始感受。既然离不开这生活二字,那就应该走近它,和百姓生活融在一块。当派驻警察走进医院拥挤的诊疗区,为情绪焦躁的医患调解争吵;替粗心大意的失主寻找丢失的钱物时,警察保障公共安全的职业形象反而会在一声询问、一句安抚、一句提醒的贴身式服务中凸显。威严,也会在亲切感中产生。

    在对中国警察的称呼中有一个流行词:人民公安。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次警察换装时,就把“人民警察”的字样嵌在了制服的领章上。而在开国领导人“每年整顿一次民警作风,以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全体公安人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指示下,公安机关对警民关系的改进,更以“爱民月”的形式坚持了数十年。

    当执法者改变俯视的姿态,把自己也换位到百姓身份,用生活的平常视角来思考警察的服务工作后,效果会立竿见影——忠爱坊出现“卖萌”警亭;警察有了卡通形象;交通执法有了人性化规定……这些回归平常生活的警方新闻,无一不得到群众的认同。

    希望派驻警察能有力延续这一系列变化,用生活化的工作方式,树起“人民警察”新的威严形象。

    (作者:刘晓颖)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