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深圳人习惯地称为“关外”的深圳龙岗区,面对巨大的治安环境压力,社会组织扎根社区工作,提供丰富贴心的公共服务,闯出一条社会管理新路。
家住龙岗区龙城街道紫薇社区的张阿姨,是社区老年协会合唱团的召集人之一,她和老伙伴们定期到社区服务中心练合唱、打腰鼓、跳交谊舞;社区服务中心的常客还有孩子们,“四点半”课堂是他们的开心天地,每天四点半放学后,义工张老师就带着十几个孩子画画;87岁的彭老伯瘫痪近20年,妻子郑阿姨也70多岁了,社工毛长凤每周会和一名义工上门探访,照料日常生活。
紫薇社区服务中心还在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妇女互助、危机干预等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中心设立了“心灵对话”屋等8个功能室,有7个专业人员服务。
紫薇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营者不是政府,而是个社会组织———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像这样的社区服务中心,龙岗区有12个,其“双工一社”联动模式———“社工+义工+社区社会组织”的联动运作模式,既发挥了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同时搭建起义工平台、壮大了社区本土义工队伍、提高社区居民自助互助的积极性。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和服务过程中,也发展壮大了自身,深圳龙岗区社会组织已由2000年的97家发展至2011年10月底的648家。
深圳市社科院洪智明认为,深圳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社会管理难度大,问题多。承担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的各项工作和公共服务的“社区工作站”,受编制和投入的影响,不少事务上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龙岗区通过社会组织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将社区工作站的部分福利性服务、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委托社区服务中心承担。一方面专业化社工进社区有助于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引导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有助于降低相关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