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浙江

“法治浙江”夯实社管基础民生优先基层在先服务领先

2012-06-01 15:56:5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网 

    基层在先服务领先民生优先 “法治浙江”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

    建设“法治浙江”六年来,浙江省人民群众在平安法治方面的安全感满意率持续上升,目前达97.35%,居全国前列。

    2006年4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下,浙江省委率全国之先,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战略决策。六年来,全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立法、监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取得明显进展,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难点都在基层。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加强“法治浙江”基层基础建设,就是夯实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基础设施,建好法治为民、服务群众的窗口平台,全面改善民生,让全省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法治浙江”建设成果。

    基层在先探索依法治理新办法

    方林村地处台州市路桥十里长街源头,201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49亿元、村集体经济净收入1770万元。

    “这么大的家业,如果不公开、不透明,是很容易产生矛盾的。”村党委书记方中华告诉法制网记者,去年8月,经全民投票,他们村通过了第四部村民自治章程,50多页,9章508条规定,非常具体。村里每月初还在互联网上公布财务收支等信息,让百姓明白,也还干部清白。现在,方林村早已跻身全国小康村、民主法治村行列,一年没有发生一起矛盾纠纷。

    “民主法治村是建设‘法治浙江’的重要载体,全省已有576个村获得这一称号。”浙江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强介绍,创建民主法治村的过程,也是村民自治逐步实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过程。在民主法治村的示范带领下,目前,全省95%的村已达到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标准。

    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选举产生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一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村纪委”的村务监督机构,填补了监督空白,解决了农村财务不公开、决策不民主、管理无规章等实际问题。2009年,浙江省在全省农村推广“后陈经验”,实现村务监督制度全覆盖,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市场经济,浙江人敢于开拓,建设民主法治,浙江人同样勇于创新。在“法治浙江”建设过程中,全省各地涌现了许多新做法新经验:乐清市推行人民听证制度,强化人大监督;温岭市探索实施参与式预算改革,深化政务公开;台州市路桥区建立外来人口三级议政议事平台,加强政治参与……

    “对基层的这些创新实践,我们尊重支持推广。”省委建设“法治浙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潘家玮说,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法治浙江”才会在基层扎根开花结果。

    服务领先搭建法治为民新平台

    81890,宁波话“拨一拨就灵”的谐音。宁波市81890社会服务平台是一个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渠道,无偿为市民和企业提供全天候服务。10年来解决求助事项451万件,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被誉为中国公共服务新模式,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学习应用这一经验。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