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社区都是一片资源丰富的绿洲,居住在此的人们是植被也是根须,是水源也是养分,是使用者也是建设者。”这段话来自杨浦区延吉社区睦邻中心,通过“政社合作”的模式,在这些被居民们称作“百姓会所”的地方,两年来已累计服务约20万人次。
居民乐当“百姓会所”志愿者
“百姓会所”与传统的居民活动室有何不同?今天(5月30日)上午,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位于延吉七村内的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
这里没有气派的装潢、没有豪华的设施,却充满欢声笑语,有足够的人气。一楼的多功能活动室内,不少老年居民围坐在一起,由青年社工带着进行游戏活动;一旁的心田书苑内,居民们正悠闲地翻阅着当天的报纸杂志;二楼健身房中,乒乓球大战激战正酣……
居民周成才表示,之前的活动室很小,功能也很单一,要办活动只能想着法子找地方,睦邻中心地方大、设备新、服务多,给居民们提供了一处相互交往的大平台。如今,热心的周成才带着老伴主动为邻居们服务,已经成为了睦邻中心的志愿者。
“政社合作”提供多元服务
“政社合作”是延吉社区睦邻中心的一大特色,也是“百姓会所”真正受到居民们欢迎的关键。委托专业社会组织管理,多家机构在此平台上共同开展老年日间活动、青少年发展、健康管理、志愿者服务、社区事务管理等一系列公益性服务。
第三睦邻中心负责人王秋月告诉记者,通过“政社合作”不仅能够汇集政府、企业、高校及专业机构等社会资源共同推动社区事务发展,更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据悉,在建设延吉七村睦邻中心过程中,街道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中心增设了外来务工之家、青少年之家、96890社区服务热线、慈善超市、志愿中心等,成为睦邻中心的新亮点。
据王秋月介绍, 第三睦邻中心不仅为延吉七村居民提供服务,更发挥其辐射效应,向周边小区的居民开放。通过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社区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得到优化。目前,第三睦邻中心每天服务居民达到1000多人次。
老社区里挤出数千平方米
和上海很多老社区一样,延吉社区住宅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公房,辖区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严重。一方面,社区居民对于公共服务尤其是为老服务的需求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原先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想新建服务场所却难觅空间。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里有几千平方米公建的商业配套设施,此前绝大部分出借给了私人商贩,我们决定由公共财政出资把这些房屋租下来。”街道党工委书记尤进宇表示,从那时起,整合4座面积各1000平方米左右的社区睦邻中心被列入了计划。
好点子得到了杨浦区委、区政府和各部门的鼎力支持,社区以每天每平方米1元的低廉租金获得了这些国有房源的使用权。社区还培育和引进了12家社会组织,以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他们为“百姓会所”提供各项专业服务。
第四座睦邻中心年底建成
根据规划,延吉街道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社区构建起“1+4+13”的公共服务新格局。其中,“1”是指建设标准化、多功能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是指在社区东、南、西、北4个区域布局具有适度规模和功能互补的社区睦邻中心,“13”是指辖区内剩下的13个居民区,充分利用原有老年活动室,根据自身特点,延伸出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发挥公共设施的综合服务优势。
2010年1月,街道在延吉四村建成了第一社区睦邻中心。同年8月,敦化路居民区的第二社区睦邻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11年11月,位于延吉七村的第三睦邻中心正式向居民开放。
尤进宇透露,目前第四座睦邻中心正在建设中,预计于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届时,这个位于本市东北部,拥有近十万居民的老社区将基本完成公共服务新格局,居民步行10分钟内即可到达就近的“百姓会所”。(记者 沈文林)
·建设“平安延吉” 打造安全城市
·吉林省延吉市创新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八项机制
·延吉市“两新”组织94个党支部集中成立并获批复
·延吉高新区招商引资成效斐然
·延吉交通管理部门采用“六位一体”处理交通事故
·延吉市创新实施“早上接访制”
·延吉市创新实施“早上接访制”
·延边支队工作组对延吉市人防工程进行消防竣工验收
·延吉贫困“两劳释解”人员获救助
·延吉社会管理创新经验获评全国优秀案例
·延吉将投资1000万用于社会管理创新
·延吉市委书记金永默: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