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珍 顾海良
■ 不是一种实证科学,不是给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直面现实、不断同每一时代直接对话、总是勇于直面每一时代重大问题的批判性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和现实性的根本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是否过时”的争论,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研究中,也出现了 “贴标签”、“淘宝式研究”等现象。对此,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在日前举行的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年度论坛上,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围绕上述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眼下,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有人提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相距甚远,他的理论怎么能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衣俊卿:我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实证科学,不是一种给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直面现实的、不断同每一时代直接对话、总是勇于直面每一时代重大问题的批判性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和现实性的根本之所在。因此,当我们提出“思想史和现实双重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命题时,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更加全面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思想史的维度首先是一种现实研究的维度,是为了深刻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面对的那个时代的现实,研究他们怎样剖析现实、怎样去批判当时存在的问题、怎样提出和坚持他们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当时面临的问题很多,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问题。市场经济必然要用资本逐利的本性来激发发展的活力,但是若没有一种力量来制约资本的负面效果,社会就有可能走向崩溃。而资本主义恰恰没有这种制约力量,所以马克思判定资本主义会走向灭亡。我们今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就是要在充分发挥资本和市场的动力机制的同时,运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价值优势来制约资本的负面作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 马克思的某些具体结论可能过时,但是他的价值立场并没有过时。金融危机时,很多人回过头去读《资本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新变化正是因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才产生的
记者: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会灭亡,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150多年历史了,资本主义的丧钟至今仍未敲响。这是不是证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衣俊卿: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在他的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中说,马克思主义很像医生,人们在身体好的时候常常看不到它的作用,但是一旦资本逻辑发疯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就会发挥它特有的批判作用。所以金融危机时,很多人会回过头去读《资本论》。
伊格尔顿强调,今天资本主义越稳定,越证明马克思理论的价值。我们必须承认,资本主义世界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延续了其生存力;同时,资本主义也在许多方面进行了自我调整。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新变化正是因为其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才产生的。
虽然马克思的某些具体结论可能过时了,但是他的价值立场并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制度依然没有办法约束资本的贪婪。去年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例证。另外,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天国与国之间的差别也是空前的。那些国家之所以落后并不完全是其自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霸权的结果。这些恰恰证明了马克思当时的批判没有过时,资本主义无法超越其自身限度。
■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 “一元”引导,不是拿几个理论教条到处去套用,恩格斯晚年就明确反对这种“贴标签”行为。正如他所说,我们的理论研究必须回到历史与现实的丰富性之中
记者: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元社会,人们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如何以“一元”引导“多元”?
衣俊卿:这涉及具体的方式问题。所谓“一元”引导,不是拿几个理论教条到处去套用,而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成我们基本的价值立场和世界观,然后去应对不断变化的现实。
有些人喜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几个普遍适用的具体结论,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从来没有拿一个理论教条去套用所有的现实,恩格斯晚年就明确反对这种“贴标签”行为。现在有些人对现实的了解不够深入,却总想拿理论去套,一旦套不上,就认为这种理论不管用,就扔了。事实上,马克思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标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的理论研究必须回到历史与现实的丰富性之中。
■ 今天的有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没有涉及到,但我们能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立场推论出理论观点来应对今天的现实。要反对从经典中寻找管用字眼的“淘宝式研究”
记者:我们强调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现实。这种发展是外在的,还是源于马克思主义自身?
衣俊卿:看一种理论能不能面对现实,不在于这种理论有多少具体结论能解决今天的问题,而在于它在面对新的现实和新的问题时有没有创新的能力。例如,有些问题可能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没有涉及到,但如果我们能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立场上,推论出理论观点来应对今天的现实,那同样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创造力。
一种理论只有自身具有创造力,才能自我发展、自我再生。有些理论不具有创造力,只能另起炉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具备这种创造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一直反对“淘宝式研究”,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抠字眼,试图找些管用的条文和字眼。这不是正确的研究方法,没有从根本立场出发。
■ 如果仔细去读,你会发现这些经典著作比我们现在的一些理论著作要好读得多。有些人从来不读,却想当然地认为难读,还有些理论家故意把理论问题弄得艰深
记者:您曾经把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比喻成源头活水。中央编译局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翻译这些原著,将它们引入国内阅读。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愿意读这些经典著作,理由是看不懂;即便读了,也是停留在字面上。如何让经典原著“流入”人心?
衣俊卿:在当今社会,不可能要求所有人以同样一种态度来对待理论、对待经典著作。但是,当社会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需要一种理论来指导、来解疑释惑。马克思主义能满足一部分人的这种理论需求,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其他人。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很难读,其实是个误解。如果仔细去读,你会发现这些经典著作比我们现在的一些理论著作要好读得多。经典著作从来没有条条框框,总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来谈。有些人从来不读,却想当然地认为难读,还有些理论家故意把理论问题弄得艰深,这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本意。我们需要经常读经典著作,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阐述这些理论的历史语境,知道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针对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了怎样的价值立场,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方法论和战略思维。
观点摘登◆◆
思想史与现实双重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
顾海良(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用“世所罕见”描述了我们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面临困难和风险的严重程度。“世所罕见”讲的是世界上所罕见,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历史上所罕见。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需要理论的指导,套用现在非常时髦的说法,叫做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要有理论指导、思想指导。
世界上的任何政党要取得自己的执政地位,都试图把党的思想转变成国家的主流或主导的意识形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很多执政的共产党因为失去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权,遇到了意识形态的危机,最终丧失了自己的执政地位。这种经验教训需要谨记。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一样,在当今世界存在三种沟通方式——交流、交融、交锋。对于后两者,我们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和理论准备。因此,如何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如何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吴晓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仅要求着自身的学术任务,而且经由社会现实的指向,使学术本身具有了新的原则高度。既然切中社会现实构成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拱心石,那么这种学术就必然拒绝下述分裂景象:其一端执学术之名,遗忘现实,其另一端执现实之名,鄙薄学术。由此,我们引申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代课题,即理解、把握、阐明并积极参与当今中国正在开展着的历史性实践。这个课题可以具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文本、经典、思想史的研究。第二是对整个当代世界及其理论表现,也就是当代思潮的批判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只有在与当代思潮的积极批判、对话当中,才能彰显其当代意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从社会现实方面对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进行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学术而言,无论是关于经典文本的思想史研究,还是当代世界及其理论表现的批判性研究,归根到底都服务于揭示社会现实这一主题,因而必然要求最终落实到切中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这个核心支点。对当代社会现实的研究,构成马克思主义学术的生命线。
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什么是理论?理论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性范畴。理论决定我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也就是说,理论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从理论上来说实现了三个阶段:一是从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当中解放出来,二是从人云亦云的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当中解放出来,三是从僵死枯燥的话语方式当中解放出来。科学发展观本质上就是一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改变了过去那样一种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使保持必要张力、达到微妙平衡的辩证智慧构成了我们今天应有的思维方式。
(本文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首届年度论坛上专家学者的发言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