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覆盖”运行模式在肃宁县各个村子都已推行
四个全覆盖
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尚村镇内村老党员张进锁,在村里身兼双职:村监会主任和村第十小区的小区长。虽然张老汉今年已经68岁了,但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腰板挺得比年轻人还直,老人“放下耙子就是扫帚”,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谁能想到,这位耿直的老党员曾历时八年跑省进京举报村干部,之所以成为一个“资深上访户”,是因为他觉得“村务不公开透明,村干部有贪污之嫌”。5月24日上午,说起那段经历,老人感慨万千地说:“原来,村里干什么事,村干部拍完板谁有意见也没用;村集体的收支谁也不清楚,村干部怎么说怎么是,作为老党员,咱不能看着干部犯错误不拉一把呀!实施‘四个覆盖’后,村干部再也不会瞎闹了,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得咱村民代表说了算。”
张老汉所说的“四个覆盖”,是肃宁县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施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即基层党组织覆盖、基层民主组织覆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覆盖、农村综治维稳组织覆盖。这项举措自2010年5月实施以来,全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村里的大事还是小情,村民都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处于解散状态已久的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重新组织起来后收获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棘手的拆迁难题应刃而解
说起拆迁这个老大难问题,没有哪个地方政府不头疼的。因为达不到自己理想的利益分配要求,原本老实人也会成为“钉子户”。肃宁县城关镇南甘河村是县城周边的一个城中村,2010年初,按照肃宁县城建设的整体规划要求,南甘河村需整体拆迁。肃宁县政府、城关镇政府以及南甘河村委会多次宣讲国家政策、动员村民拆迁,但收效甚微。
小区长为村民调解。
当年5月18日,肃宁县实施“四个覆盖”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各村庄在选好建强村委会的同时,设立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和村委会一样,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代表大会为常设性议事、决策机构,是村民参政、议政的主要平台。村代会由村民代表组成,每5户至15户推选1名村民代表,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决策权;村民监督委员会整合原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的职能,负责对村务管理进行监督,村监会成员不盖章,村里的财务支出一分要拿不走。
由此,每个村都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监会监督的组织新架构,并形成了“三议一行一监督”(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村代会决议,村委会执行,村监会监督)的运行机制。新的村级民主组织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得群众真正成为了“当家人”,村里的重大事务都由村民和代表来决定,真正实现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实质性转变。村民们都说:村里的事不再是少数几个村干部说了算,而是村民代表共同做决策,群众真正成了当家人,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包揽村务、政务的做法。人是大家选的,事儿是大家定的,钱是大家管的,过程是大家看着的,群众情绪理顺了,干部行为规范了,干群关系改善了,许多过去难以执行的决策得到了执行,很多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恰逢如此良好契机,南甘河村拆迁难题应刃而解。他们充分发挥村级民主组织的力量,依靠群众自治的办法,通过村代会民主决策拆迁过程中的补偿、赔付和评估标准,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经过村民代表反复讨论后,最终使得全体村民都满意,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南甘河村就全部搬迁完毕,创造了肃宁拆迁历史上的“南甘河速度”。
-广场上锣鼓敲得震天响
肃宁县城关镇西北街村支干部书记说,过去村子里的事都是党支部、村委会决定,村干部去“单打独斗”,往往工作没少做,百姓却不买账,甚至经常遭到村民向各级部门举报,最终落个“费力不讨好”。话反过来说,村干部对于村务的管理有时还经常束手无策,比如街道脏乱差、房屋侵街占巷等,村干部不是不想管,但是谁也管不了,去拆张家的猪圈,人家就会说:“凭什么要拆我家的猪圈,你咋不拆李家的厕所呢?”村级民主组织建立后,这些事都由村代会来管理,小区长、小组长去做工作,很多事情都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听说整治村容村貌,很多老头、老太太都拿着扫把铁锨走上街道。
村民代表展示“百姓印”。
肃宁县尚村镇内村村支书许根旺说,以往,农村由于缺少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一到晚上村里黑灯瞎火、死气沉沉,打架斗殴、玩钱赌博的现象很普遍,农村文化活动处于缺失状态。“四个覆盖”实施后,街道整洁了,环境变美了,村代会表决通过要购买锣鼓、秧歌服,让大家都走出家门活动活动。62岁的许明启过去有个绰号叫“半日制”,上午出了溜达溜达,中午喝完酒一觉能睡到天黑。自从村上重新有了文化活动,他的精神面貌可不一样了,加入了河北梆子戏社,老人家唱得有板有眼的,还参加了村里搞的2012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晚会。
许根旺说,新的村级民主组织建立后,修路、办电、修饮水管甚至拆迁等许多难题都得到了解决,特别是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这一件小事上,更显示出了村民自治的好处。建大鼓队村,成立秧歌队、广场舞队,村代会只要做个决议,老百姓都认同,小区长、小组长、村民代表一带头,村集体拿出钱来置办齐,事就办成了。每天晚上吃完饭,锣鼓一敲,老百姓自发地就去了,那热闹场面真让人难以想象,每个村都有百十号人参加,看热闹的也有三四百人。村里打架斗殴的少了,玩钱赌博的少了。老百姓不是不想健身,不是不想娱乐,关键是缺乏组织,一家一户不办不了,现在民主组织一发挥作用,农村文化生活也搞得挺好,体制一换,农村群众求美、求乐的愿望就得到了满足。
-晚上不插门睡觉也踏实
5月24日上午,记者在尚村镇内村转了一圈,各条道路上绿树成荫,道路两侧的墙壁粉刷一新,新修的砖砌小路格外平坦,几名胳膊上佩戴者红袖箍的安保员正在沿街巡查。说起农村的社会治安,村支书许根旺打开了话匣子:“由于内村地处三县交界处,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珍稀皮毛养殖户,前些年,村民因为经济利益经常闹矛盾。最让人头疼的是这里的治安非常差,仅2007年一年,村里就发生了多起抢劫、抢夺、入室盗窃案件,据初步统计,当年村民损失高达70多万元。”
村里有巡防队,老人们高兴地打门球
“四个覆盖”推行后,肃宁县在全县农村探索建立了“3+1”综治维稳工作体系。所谓“3”就是把农村划分为三级管理层次,在村级建综治工作站,设站长一名和“一干两员”(综治专干、治安隐患信息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综治工作站下,原来生产队或居住片区为单位,每40户至60户农户设一个综治小区;综治小区下,每10户临近农户为一个综治小组。综治站站长由村支书兼任,小区长、小组长由村民直接选举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所谓“1”,是在各村都设立一支15人左右的巡防队。目前,肃宁县农村普遍建起了“站、区、组、队”组织,其中村级综治工作站253个,综治小区1479个,综治工作小组5578个。
“3+1”综治维稳工作体系的建立,让百姓的日子变得安宁了。村民之间有了矛盾,小组长、小区长能够及时发现立马解决。内村有两名村民因为经济纠纷,闹了20多年的矛盾,并声称“老死不相往来”。小区长刘士雪了解后,和另一位区长跑了东家跑西家,晓之以法,动之以理,经过苦口婆心相劝,法院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区长的努力下,两家握手言和。“过去,村民们心里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闲事落闲事’的想法,当事双方不来找,是没有人出头去管的,即使当事人来找,还得看使劲的大小。现在不同了,有了小区长的职务,肩上就有这份担子,这事咱就得管呀!”刘士雪说。
除了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小组长、小区长还负责辖区的治安巡防。内村在村庄主要道路安装了十个监控设备的基础上,专门设有一个四人的专职巡防队,负责重点地段、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巡防。除了专职巡防队,以小区、小组为单位,每家每户还会出一名身强力壮的男性劳动力,每天在村里转一转,实际上每家每户耽误的时间并不多,一家一年最多值10次班就可以了。但这种专职巡防和群防群治的方式却解决了农村好多事,入户行窃被赶跑的、被抓住扭送到公安机关的事很多。
一天,村民夜巡时发现一辆陌生轿车停在村小公园内,值班的巡防队员一面打电话向小区长报告,一面直接走过去“盘问”。原来,车里是两名谈恋爱的外村青年,他们看到内村环境好,便停在公园里散心聊天,被巡防队员误以为是“盗窃嫌疑人”。村支书许根旺说,2011年,村里没有发生一起抢劫、盗窃等刑事案件,老百姓睡觉都踏实了,有的人家甚至晚上都不插门。
-入社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在解决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如何打破大部分农民富不起来的僵持局面?我们认为,根本就是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这‘桥’和‘船’就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肃宁县委有关负责人说,“就现阶段的农村而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致富平台和有效载体,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村代会决议后村民正热火朝天地维修道路。
5月25日,肃宁县梁村镇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春辉,正和20多名村代表商议村北新流转出的150亩土地承包权的有关事宜。2010年7月,经过到任丘、北京等地考察学习,由村党支部牵头,张春辉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自己投资两万元,建起了一个存栏量1500只的小型肉鸡养殖场,试养肉鸡1500只,经过半年的辛勤劳作,肉鸡销售后当年收益28000元,纯利润达4600多元。张春辉觉得这是一个强村富民的好项目。2011年,他成立了春辉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建起一个大型养殖场,发展养殖户32家。养殖场所占的70多亩土地,是通过村代会决议后采取流转的方式取得的,农民既可以拿到养殖场付给的租金,又可以到养殖场做工,每天拿到工钱。当年,合作社收入140万元,入社农民从里面尝到了甜头。
肃宁县尚村镇内村是有名的裘皮专业村,村民刘士雪过去养貉一直未能致富。加入村里的珍稀皮毛养殖合作社后改养银狐,当年银狐价格翻番,刘士雪当年获利30多万元。去年,银狐价格再涨,她全年收入高达50多万元。像刘士雪一样,合作社目前发展养殖户达18家,户均获利20多万元。刘士雪说:“加入养殖合作社后,会员们信息共享共同抵抗风险,根据市场信息,我迅速调整了养殖结构改养银狐。合作社抱团养殖、购销、加工,仅购买疫苗、饲料的费用,每年就能替我节省成本5万元。”熟练掌握银狐人工授精技术的刘士雪,也把这项技术免费传授给其他会员,为大家节约了成本。
肃宁县万里镇龙堂村是瓜菜生产专业村,过去分户经营,互相打压,老百姓受了半天累,一颗汗珠子摔八瓣,也卖不上好价钱,利润都让中间商赚走了。“四个覆盖”推行后,村里组织成立了春蕾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专家统一育苗、栽培、管理,并示范推广了富硒生物技术,一举打开了市场,来自天津、山东的客商排队抢购“龙堂”甜瓜,现在入社会员每亩甜瓜比原来增收两三千元。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覆盖,让能人出头,给群众舞台,为农民栽下“摇钱树”。肃宁县立足于发展本地优势企业、特色产业,着眼于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大力发展经济合作组织。他们通过能人大户领办、村组农户联合、院校基地合作、龙头企业带动、流通市场链接等方式,培育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把农民吸纳到相应的经济合作组织中来,形成了一头牵农户、一头联市场的产业化链条,推动生产经营模式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着力将“小帆板”打造成“大舰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有效地整合了市场、技术、管理、服务等资源,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市场销售更有规模、产品价格更有保障,一些集群式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一些默默无闻的小产品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名牌。
“四个覆盖”推行后,肃宁县新增各类经济合作组织240家,目前达到341家,其中包括特色养殖、畜禽养殖、蔬菜种植、林果种销、粮食种植、加工服务等,并成立行业协会11个,涉及全县218个村庄,带动农户5万多户。2011年,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达8050元,比普通农户增收1465元。
-青年争相递交入党申请书
如何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肃宁县打破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按照“群众走到哪里,党组织就跟到哪里”的原则,把党的组织拓展延伸到农村各个领域、行业,形成了覆盖各方的基层党组织网络,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员走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旗帜就亮到哪里。
老党员在家门口张贴“党员家庭”标牌
村民们高兴地扭秧歌
此举打破了农村党组织的传统设置模式,有效地保证了各个组织的正确发展方向,激发了农村党员的模范带头热情。村干部之下的党小组组长和无职党员成为党组织在农村的有力触角和助手,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可以见到党组织和党员的身影,过去党员集中难、开会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村里的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红白理事会成员等各方面能人被调动起来,有的成了经合组织的领办人,有的成了综治小区长,有的成了村民代表,这些能人、特别是青年能手争相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新党员和村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
邵庄乡邵庄村是传统农业村,前几年发展设施蔬菜,由于管理和技术不到位,多数种植户赔了钱,失去了继续种植的信心。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村官、党员白一志租下村民弃种的蔬菜大棚,决心亲自示范。她虚心请教专家、开展网络交流,仅用一年时间就把大棚经营得红红火火。2010年,她带头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鼓励和吸引村民重新搞起了设施蔬菜。目前,合作社已和北京几家超市签订了长期供菜合同,可为农民增收200余万元。
2010年以来,肃宁农村共发展新党员1324名,其中各类组织骨干人员占到了95%。燕赵都市网驻沧州记者韩泽祥/文通讯员袁树凯、杨进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