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点击
直面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不断涌入,贵阳市城区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这些挑战,与原有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密切相关。在原有的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管理体制下,街道办事处以抓经济工作为主,职能“错位”,对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力无心”。居委会职能“越位”,“行政化”倾向严重,每年承担大量行政工作任务,“自治”功能严重弱化,对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心无力”,导致了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不够强,对社区党员和群众缺乏吸引力;党建资源不足,对区域内其他党组织缺乏影响力、辐射力;党建工作的覆盖面不够广,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流动党员的管理不够有力。
为此,贵阳市委立足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把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精简管理层级,实行区域化管理,优化整合资源,建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思路,从2010年2月起,首先在小河区、金阳新区试点,2011年扩大到全市10个区(市、县),探索建立了适合城市基层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规范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科学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系。
在两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贵阳市决定撤销全市所有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新型社区。目前,已撤销49个街道办事处,建立了90个新型社区,覆盖人口约297.1万人。市、区(市、县)、社区三级党委乘改革的东风,通过改革、创先、争优,建强了城市基层党组织,构建了以社区党委为领导、辖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凝聚、管理和维稳功能,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推进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
改革推进
六大举措让服务更加贴近居民群众
精简管理层级,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撤销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建立由区(市、县)直属的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本平台,变“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全市新型社区共计90个。改革后,原来由街道办事处承担的各类事务性社会管理职能和居委会承担的行政职能划转或上收到社区服务中心,直接面对群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同时,以地域面积和服务半径为主要依据,重新划定社区管理服务范围,实行“一社多居”,在一个社区管理服务范围内设置多个居委会,使社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较强的统筹能力,更加贴近居民群众,专注于便民利民。
扩大工作覆盖,构建区域化党组织体系。通过纵向建、横向联和实行网格管理,努力构筑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党组织工作体系。采取单独组建、行业(协会)联建、挂靠组建等方式,把党组织建在楼栋、居民小区、行业协会和符合条件的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目前,先行试点的31个社区已新建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426个,楼栋、居民小区党小组235个。根据社区党员和社区资源分布情况,合理划分党建工作责任网格,责任到人,形成以社区党委为龙头,下辖若干个党支部、党小组的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
资源配置下沉,强化区域化党建工作保障。通过“四个纳入”,使人力、物力以及服务资源向社区聚集,从机制上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提供保障:将社区服务中心纳入事业单位序列,明确为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将社区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高标准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用制度来保障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社区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将社区办公场所建设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采取政府购置或划拨方式,为社区配备必要的办公服务用房。目前,全市新型社区办公服务场所面积平均1096平方米。
扩大基层民主,凝聚区域化党建合力。通过公推直选“当家人”,成立居民议事会,实行“三会一评”,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城市基层民主“看得见”、“摸得着”,凝聚区域化党建共建合力。在先行试点的31个社区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大会上,党员平均到会率在90%以上,88.9%的党员群众对公推直选社区“当家人”方式表示满意。成立居民议事会,实行以“意见收集会、议题讨论会、议事决策会、述职评议”为主要内容的“三会一评”制,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2010年6月以来,先行试点的31个社区居民群众提出拟办事项553件,已办结474件。社区党委实行“大党委”制,将辖区内有影响力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选聘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或委员,社区为驻区单位提供优质社会服务,驻区单位提供闲置资源支援社区建设,受到居民和驻区单位职工家属好评。
立足作用发挥,拓展党员争优秀新渠道。结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全市30万党团员开展“服务基层先锋行”,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目前,已服务社区居民8.3万人次。社区党委成员带头,组织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根据个人专长,适宜、适时、适度地组织区域内党员开展活动,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带动了辖区居民的广泛参与。目前,社区登记志愿者总数已超过40万人。
完善服务体系,在为民服务工作中创先进。新型社区积极争取区直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沉公共资源、聚集社会资源、激活群众资源,构建“公共服务、社会服务、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为党组织和党员长期服务群众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每个社区都建有不少于10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设置党务、计生、民政、卫生、群众工作、城市管理等服务窗口,规范并公开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时限,推行党务、政务“一站式”服务。同时,根据居民群众需要,设立绿色网吧、爱心互助站、文化活动站、健身娱乐室等特色服务站或功能室,向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多样化服务。社区党委结合辖区居民实际,积极创新服务载体,打造“15分钟服务圈”,为居民群众提供就医、入学、购物等方便快捷的服务。
经验启迪
“三个必须”构建大党建格局服务大民生
对这项改革工作具体抓落实的贵阳市委组织部的干部们认为,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党员队伍呈现出结构复杂化、行业多样化、活动范围扩大化等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突破行政单位管辖。区域化党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零敲碎打,不能各自为战。所以,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必须抓好区域统筹。
贵阳的实践表明,必须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市、区(市、县)党委要高度重视,整体规划,统筹推进;社区党组织要统筹整合各种有效资源,积极拓宽领域,强化自身功能,做到守土有责,引领促进;相关部门党组织要发挥优势,共同参与,提供支持,协调共进,通过建立上下联动的领导体系和党组织牵头的工作机制形成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的组织合力。区域化党建的主旨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深层次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资源运作效率的最大化。因此,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将区域化党建工作放到社会建设工作大局中去谋划,以党的建设服务发展大局,破解发展难题,聚合发展力量,营造发展氛围。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是突破党建工作“体内循环”的原有状态,形成组织共建、队伍共有、党员共管、设施共用、事务共商、活动共搞、工作共进的党建工作新局面。因此,要通过实施改革,强化统筹协调的党建工作理念,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建立条块结合的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多方参与、多重管理的大党建格局,搭建资源共享的优化整合平台,实现区域内组织资源、工作资源、人才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相互融合。(记者 王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