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满意是我们最大的追求——全省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五年回眸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5月18日上午,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我省公安系统的25个先进集体和56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会见全体与会代表,向受到表彰的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和立功集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一线的广大公安民警、武警官兵表示诚挚的问候。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而又伤感的数字:五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共有2084个先进集体、27640名先进个人立功受奖,有1人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14人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58人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称号和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五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因公负伤民警112人、因公牺牲民警98人;五年来,调查统计显示,我省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且逐年提升。
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功课,勤勤恳恳办好群众的事情,兢兢业业尽好维稳的职责。人们不会忘记,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为建设和谐河北付出的不懈努力;人们更不会忘记,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宁和满意,那些舍小家、顾大家,日夜守护人民群众平安的公安民警们。
深怀爱民之心,着力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今天我认门来了!”春节前夕,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曹爱平来到石家庄市师范街电业小区,与社区民警孙淑霞结成了对子,并与社区民警一起走访慰问社区群众和孤寡老人,征询对公安工作的意见。
在省公安厅,上至党委成员,下至普通民警,每人与石家庄市公安机关一名社区民警结成固定对子,每月至少一天深入定点社区走访5户群众或单位。今年初,省公安厅党委在厅机关部署开展了“联手联心联动”主题实践活动,厅机关民警与基层民警联手,与广大群众联心,公安机关与社会各界联动,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
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按照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张越提出的“重在解决问题,贵在群众满意”的要求,组织广大民警带着感情和责任访,发动群众与民警面对面、键对键地评,共筑平安、共创和谐。
“警民关系关键在警,而不在民。”“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为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近年来,全省公安机关还相继组织开展了以群众观、稳定观和大局观为主要内容的“三观”教育,以“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护民权”为主要内容的“五民”主题实践活动和“一加一爱民帮扶”活动,以及以访问民情、访查民意、访排民忧,评议工作、评查问题、评选先进为主要内容的“三访三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公安民警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而且收获了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不仅提升了公安机关的工作效能,而且夯实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众根基;不仅改进了公安队伍的纪律作风,而且增长了公安民警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目前,“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已经成为全省公安民警的群众工作基本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全省公安机关着力打造忠诚可靠之师、爱民为民之师、公平正义之师、威武强劲之师的“四师”队伍,并涌现出了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范大了”的“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范党育和全国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周希胜为代表的一大批爱民为民模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恪尽安民之责,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荣辱与共的忠诚精神、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戮力同心的协作精神、文明开放的理性精神,这是经过奥运安保历练,我省公安机关形成的河北公安“五种精神”。
我省地处京畿,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省维稳职责的重大,任务的艰巨而繁重。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充分发扬在实战中凝练出的“五种精神”,圆满完成了奥运安保、国庆60周年安保、建党90周年安保,以及每年的全国“两会”安保、暑期警卫等重大安保任务,既维护了全省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又充分发挥了首都“护城河”作用,为北京的安全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圆满完成重大安保任务的同时,全省公安机关坚持以民意引领警务,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以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呼声、保障群众安全,维护群众权益。
2008年,“打黑除恶”、严打整治斗争、打击经济犯罪等一系列行动,共破获刑事案件20.9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员7.9万余名。相继侦破了“2·12”唐县重特大杀人案、石家庄系列爆炸纵火案、内丘“3·01”特大盗窃案等一批社会关注的重特大案件,9个黑社会性质组织、433个恶势力团伙被打掉。
2009年,对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坚持重拳出击,快侦快破,命案侦破率达93.4%;对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努力多破案、多解救,打掉拐卖团伙59个,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525人;对治安混乱地区开展了专项治理,省市两级确定的191个挂牌乱点治安面貌明显改观。
2010年,深入部署开展禁毒严打整治行动,破获涉毒违法犯罪案件2690余起,其中,破获公安部督办目标案件4起、省公安厅督办目标案件30起;持续开展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取缔违规娱乐场所360余家,侦破网络赌博案件54起。
2011年,追逃“清网行动”抓获各类在逃人员16553名,清网率达90.4%,在全国名列前茅,公安部给省公安厅荣记集体一等功;打黑除恶、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打四黑除四害”、“亮剑”等专项行动,相继破获公安部督办“2·21”特大拐卖儿童案、泊头“9·26”特大杀人案、沧州“11·29”预谋爆炸案、昌黎制售假葡萄酒案、南和“地沟油”案等一批重大刑事案件;“清剿火患”战役使火灾事故得到有效控制,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大会战”使交通事故四项指标分别下降10.1%、12%、12.5%、23.5%。
做到长治久安,必须打防并举,标本兼治,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期实践中,我省公安机关形成的共识。为此,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街面防控网、社区农村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行业场所防控网、区域治安协作网为骨架,深入推进新型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使全省安全村居创建率达70.32%,城市封闭小区视频探头安装率达100%。在城市,形成了以石家庄市为代表的110综合警务站模式,实现了“全时空打击犯罪,零距离服务群众”;在农村,形成了以邯郸市为代表的驻村警务室模式,每个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设一个警务室,每个派出所民警管理一个或多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配备一名治安管理员。2011年,全省各类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2%;今年以来,全省各类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7.7%。
多办惠民之事,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把该放的权、能放的权全部放到位、放到底;能一天办结的事情决不能两天办;能一趟解决的问题决不让群众跑两趟;能在县里办好的事情决不让群众往市里、省里跑;能在网上审批的事情决不让群众到公安机关来。”近年来,我省各级公安机关按照“合民情、得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导向,在“解民忧、谋民利、为民生”上狠下功夫,大力实施民生警务,做到在感情上亲民,在职能上护民,在管理上惠民。
2008年,在深化落实之前推出的44项便民利民措施的基础上,在治安、户政、交通、消防、边防、出入境管理方面又一举推出16条便民利民措施和8个方面改进措施,推进了派出所“一站式”和预约上门服务、机动车号牌自编自选、交通管理轻微违法“十不罚”、边检“零通关等候”等惠民举措。
2009年,全省公安机关又在10方面38个环节推出了603条便民措施,原来属于省里的、市里的600多项审批权下放到了县一级,各种证照办理期限平均缩短7天。群众可就近办理小型汽车注册登记、申领出国境证件,不经驾校即可直接到车管所考取驾证。
2010年,在互联网上搭建了集网上审批、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燕赵警民通”平台,打造了24小时在线的网上公安机关。
2011年,着力构建“民生服务工程”,又推出了25项便民利民措施,全力打造“治安管理一网批、证照申请一网办、车辆号牌一网选、收费缴费一网通”的网上服务模式,并搭建了“外网征集群众意见,内网晾晒工作绩效,公开回复办理结果”的沟通平台,构建了全省公安微博联盟。“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既是我们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顽症,也是我们的短板、软肋。要下定决心,扭住不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限期整改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自去年以来,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突出问题,省公安厅在全省范围内还组织开展了治理执法突出问题大会战。大会战开展1年时间,全省新发信访案件同比下降9.9%,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和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1.2%和55.5%,97.7%的基层所队达到无执法过错、无违法违纪等“四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