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滨海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20项民心工程 提升幸福指数

2012-05-21 15:39:43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北方网-滨海时报 

    新区日前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区在民生领域财政支出继续增加,达到172亿元,占财政支出210亿元的比重为81.9%,同比增长达46.5%。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新区以落实市20项民心工程为抓手,以抓项目的方式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计民生,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2010年和2011年,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共计102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1.7%。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发展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快速提升了新区百姓的幸福指数。

    20项民心工程,及时回应了民声,顺应了民意。着眼于改善群众居住、生活、出行条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市容环境整治,偿还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弥补区域发展的制约短板;着眼于经济高速发展中,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住房、就业、增加收入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新区连续实施的20项民心工程,不断满足新区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期待,是新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

    20项民心工程,是两年来新区群众最为关心、关注,也最为满意的政府工程项目。项目内容实在,安排具体。有时间表,有数字指标,责任明确,督查到位。每年两会,20项民心工程都是代表、委员热议的重点。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相关部门在落实20项民心工程中,弘扬“开放创新,引领未来”的滨海精神,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确保20项民心工程强力推进,顺利实施。在一年年代表、委员的掌声中,新区把持续改善民计民生的20项民心工程落实在民心上,集聚起了宝贵的民心民意,成为新区打好攻坚战,争当排头兵的宝贵财富。

    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新区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列为每年政府20项民心工程的首要任务,已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680多万平方米,总数超过8万套。其中,经济适用房超过214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260万平方米,蓝白领公寓203万平方米,形成了多层次的住房保障模式,建立了具有新区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今年,新区还将新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平方米。

    前不久,滨海新区首个成型保障性住房示范社区——滨海新区欣嘉园项目正式交付使用,首批260余户业主实现收房入住。这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是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保障房项目,也是滨海新区首个交付的订单式限价商品房项目。入住新房的栾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住的房子是90多平方米的面积,质量不错。”新区订单式限价商品房,圆了栾先生安居新区的梦想。

    完善社区配套建设,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新区把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列入20项民心工程,两年来,共改造提升了9家菜市场;新建大港金港购物中心生鲜超市、塘沽静安里农贸市场;大力建设“放心早点”工程,全区早餐流动点达到1074个;建成社区健身苑(点)491个,配套健身器材5000余件套。

    改善居民出行条件。优化路网,革新公交,是新区20项民心工程重点之一。两年来,新区大力支持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相继建成津港高速公路、港城大道、天津大道、东金路、塘汉快速路、轻纺大道等道路工程;改造了核心城区新北路、塘黄路、滨海湖路、福州道、京山道、东江路、汉蔡路、津塘公路等道路,架起过街桥,打通断头路,方便居民出行。

    完成了公交集团的整合。相继开通和提升改造了523路等10条公交线路,建设、更新公交中途站76对,建成临港和大港大学城公交首末站,接手滨海欣嘉园等3处公交场站,完成津塘线等4条个体客运班线58部车辆的收购工作,购置并投入使用公交运营车辆126部。

    新区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滨海公交集团拥有公交线路56条、高峰专线4条、旅游专线2条、通勤班线73条,达到欧Ⅳ尾气排放标准的公交运营车辆444部,占车辆总数的28.61%。”

    在公交线网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新区公交智能化管理水平也有了提高。目前,公交集团所属公交车辆已全部加装GPS终端设备,75%的运营线路可实行电子智能化管理。今年,新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要达到18%,市民出行将更加舒适便捷。

    家住塘沽的居民王笑东对记者说:“这两年新区发展公共交通,强化新区和市区主干道路连接,优化区内交通,交通变化真实太大了!”

    安居是乐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民生问题中的难题之一。新区实施保障房制度改革,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彰显出积极改善民生的态度和力度。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的不足,丰富便民设施、便民商业,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让公交回归公益,在交通体系中优先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新区百姓生活的便利度、舒适度。从身边事感知变化,体验幸福,20项民心工程,成为新区群众“最满意”之一。

    促进了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在连续实施的20项民心工程中,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新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支出超60亿元,相比前一年增长44.9%。其中对教育支出增长43.3%。

    优先发展教育。2010年,新区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76所学校达到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成功引进了南开中学、天津一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成立了物流、机电、旅游职教联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办学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新建、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0所,133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成立了物流、机电等7个职教联盟。塘沽第一职业中专被评为全国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通过增加投入,调整布局,提高质量,新区基础教育实现了高水平的均衡化发展,初步满足了新区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今年,新区还将完成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10所幼儿园,在涉农街镇建设街镇中心幼儿园2所、村办标准化幼儿园3所,提升改造村办标准化幼儿园11所,基本解决新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问题。

    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提升。2010年,新区稳步推进第五中心医院、汉沽医院、大港医院和泰达医院、港口医院、海洋石油总医院6所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第五中心医院、港口医院、大港中医医院等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2011年,第五中心医院、泰达医院进入了评审阶段,泰达心血管病医院2个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大港中医医院投入使用,在全国率先引进2所境外高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加快重点医院建设,实现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提升了新区医疗卫生的整体水平,也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就医。今年,新区还将加快建设空港国际医院、启动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卫生监督所、120急救中心,改造提升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革大医院门诊服务模式,开展预约门诊和节假日门诊服务,逐步建设大医院社区门诊部。

    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新区在深入实施“十大战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全面推开了“十大改革”,与民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事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新的学校、医院成批建设,优质资源加速聚集,整体水平快速提升。长期以来形成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惠及百姓的同时,为新区科学发展积聚着更大的潜力和后劲。

    提高了新区居民幸福指数

    20项民心工程,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城乡居民持续增加收入,促进城乡居民社保参保率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两年来,新区新增就业19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增幅超过10%,城乡就业网络、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域覆盖。城乡面貌一新,居民幸福感增强。

    民生保障,就业为先。以政策保障就业,以创新带动就业,以培训提高就业,以项目建设扩大就业。2010年新区新增就业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2011年,新区新增就业10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实现全覆盖。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逐步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最低工资标准由每人每月92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160元,增幅超过26%。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人均提高180元,平均退休金水平达到1700元。新建设施种植业面积达到10944亩,完成循环水养殖车间6.1万平方米,带动了农民增收。今年,新区计划新增城乡就业1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均达到12%,力争使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两年来,新区社保参保人数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职工基本养老等5大保险覆盖率居全市领先水平。截至目前,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参保81万人;医疗保险参保7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71.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8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6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7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43.51万人。享受老年人生活补贴4.8万人。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销比例在原标准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起付标准为100元;二级医院报销比例在原标准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在一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发生的门(急)诊医疗引用,报销的起付标准由800元降低到600元。基本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全民社会保险制度。

    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2010年,新区实施大港引滦入村一期工程,解决了10.5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改造提升1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免费为7.8万名中小学生接种麻风腮疫苗。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城乡全覆盖。人口和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成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建成和提升了7个街镇文体活动中心、83个农家书屋、126个村文化室,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2011年,建成5个街镇社区服务中心、14个社区服务站和11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40元。建成1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66个村卫生室。建立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库,推行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免费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等18项公共卫生服务。对全区60至74岁居民开展大肠癌筛查,使10万人受益。全面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塘沽建成了击剑排球馆,汉沽、大港改造、改建了体育中心。区域内涉及台球、游泳、健美、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的103家健身场所和多所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建成100个居民书屋和文化室,放映公益电影3560场次。成功举办首届滨海国际艺术节等大型展演活动,120多万群众参与。

    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新区城乡居民在连续实施的20项民心工程中,体验到了共享发展成果的幸福。

    20项民心工程,项项不离民心,年年都有新意。锁定建设和谐社会首善区、生态宜居新城区大目标,新区的20项民心工程,领域不断拓展,标准不断提升。从就业援助到提高工资水平;从基本生活保障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从改善教育、卫生条件到文化惠民;从居住环境改善到宜态新居生城区建设。新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市民素质也随之提高。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正在进行中。20项民心工程,持续改善民计民生,也提升着新区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最高检曹建明检察长到天津市滨海新区检察院调研
·黄兴国:深化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 更好发挥服务示范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区长:沿海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快速开展“注胶虾”十日清查行动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组织零售企业召开诚信经营工作会议
·天津滨海新区教育局启动服务外来建设者系列活动

·天津滨海新区教育局启动服务外来建设者系列活动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顺利完成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转
·天津滨海新区执法局: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
·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禁毒工作会议 提高全民识毒防毒抗毒意识
·天津滨海新区召开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