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区还将完成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10所幼儿园,在涉农街镇建设街镇中心幼儿园2所、村办标准化幼儿园3所,提升改造村办标准化幼儿园11所,基本解决新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问题。
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提升。2010年,新区稳步推进第五中心医院、汉沽医院、大港医院和泰达医院、港口医院、海洋石油总医院6所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第五中心医院、港口医院、大港中医医院等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2011年,第五中心医院、泰达医院进入了评审阶段,泰达心血管病医院2个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大港中医医院投入使用,在全国率先引进2所境外高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加快重点医院建设,实现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提升了新区医疗卫生的整体水平,也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就医。今年,新区还将加快建设空港国际医院、启动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卫生监督所、120急救中心,改造提升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革大医院门诊服务模式,开展预约门诊和节假日门诊服务,逐步建设大医院社区门诊部。
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新区在深入实施“十大战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全面推开了“十大改革”,与民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事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新的学校、医院成批建设,优质资源加速聚集,整体水平快速提升。长期以来形成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惠及百姓的同时,为新区科学发展积聚着更大的潜力和后劲。
提高了新区居民幸福指数
20项民心工程,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城乡居民持续增加收入,促进城乡居民社保参保率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两年来,新区新增就业19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增幅超过10%,城乡就业网络、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域覆盖。城乡面貌一新,居民幸福感增强。
民生保障,就业为先。以政策保障就业,以创新带动就业,以培训提高就业,以项目建设扩大就业。2010年新区新增就业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2011年,新区新增就业10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实现全覆盖。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逐步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最低工资标准由每人每月92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160元,增幅超过26%。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人均提高180元,平均退休金水平达到1700元。新建设施种植业面积达到10944亩,完成循环水养殖车间6.1万平方米,带动了农民增收。今年,新区计划新增城乡就业1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均达到12%,力争使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两年来,新区社保参保人数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职工基本养老等5大保险覆盖率居全市领先水平。截至目前,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参保81万人;医疗保险参保7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71.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8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6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7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43.51万人。享受老年人生活补贴4.8万人。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销比例在原标准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起付标准为100元;二级医院报销比例在原标准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在一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发生的门(急)诊医疗引用,报销的起付标准由800元降低到600元。基本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全民社会保险制度。
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2010年,新区实施大港引滦入村一期工程,解决了10.5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改造提升1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免费为7.8万名中小学生接种麻风腮疫苗。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城乡全覆盖。人口和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成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建成和提升了7个街镇文体活动中心、83个农家书屋、126个村文化室,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2011年,建成5个街镇社区服务中心、14个社区服务站和11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40元。建成1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66个村卫生室。建立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库,推行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免费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等18项公共卫生服务。对全区60至74岁居民开展大肠癌筛查,使10万人受益。全面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塘沽建成了击剑排球馆,汉沽、大港改造、改建了体育中心。区域内涉及台球、游泳、健美、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的103家健身场所和多所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建成100个居民书屋和文化室,放映公益电影3560场次。成功举办首届滨海国际艺术节等大型展演活动,120多万群众参与。
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新区城乡居民在连续实施的20项民心工程中,体验到了共享发展成果的幸福。
20项民心工程,项项不离民心,年年都有新意。锁定建设和谐社会首善区、生态宜居新城区大目标,新区的20项民心工程,领域不断拓展,标准不断提升。从就业援助到提高工资水平;从基本生活保障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从改善教育、卫生条件到文化惠民;从居住环境改善到宜态新居生城区建设。新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市民素质也随之提高。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正在进行中。20项民心工程,持续改善民计民生,也提升着新区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
·最高检曹建明检察长到天津市滨海新区检察院调研
·黄兴国:深化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 更好发挥服务示范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区长:沿海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快速开展“注胶虾”十日清查行动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组织零售企业召开诚信经营工作会议
·天津滨海新区教育局启动服务外来建设者系列活动
·天津滨海新区教育局启动服务外来建设者系列活动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顺利完成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转
·天津滨海新区执法局: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
·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禁毒工作会议 提高全民识毒防毒抗毒意识
·天津滨海新区召开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