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农民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解散”了农民,农村社会管理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管理滞后等问题?河北肃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推进基层党组织、民主组织、经合组织和维稳组织“全覆盖”,把分散了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这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一次深层变革。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农村社会治安与稳定问题、农民共同富裕问题等凸显出来。
河北省肃宁县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代表大会为平台,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维稳组织为骨架,以服务群众和协调整合农村各方利益为职能,重构了农村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有效地化解了以上问题。这被称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场革命。2010年,在全省140多个县市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综合评比中,肃宁名列第二。
建“站区组队”四级组织
让农民自己帮自己、自己管自己
在梁村镇张家庄村的张文堂老人看来,“四个覆盖”源头在他们村。“以前,我们村可乱了,村民们被偷怕了,耕牛不敢养,农用车不敢买。”张文堂说,大家想找人解决问题却连村两委“大门开在哪儿”也不清楚,除了换届时投投票,村两委与村民之间没什么联系,村民之间也相互提防,“出了事没人管,着了火没人救,来了贼光喊不动手。”
“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2002年,刚当选的村支书张春辉和村主任张兆雄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一个治安巡防队,24小时在全村转悠。村里还单独设立了一个治安工作站,书记兼任站长,下设11个小区,小区再设10个小组,每个小组10户。各小区实行区长自治,小组长、小区长由村民选出威信高的人来担任。张兆雄说:“2009年县委书记安伟华专门来调研,表扬我们,还称我们站、区、组、队的做法是‘3+1’综治维稳工作体系,后来县里就在我们村搞了‘四个覆盖’试点。”
肃宁立足于“让农民自己帮自己、自己管自己”,不断探索完善“3+1”工作体系。目前,全县农村普遍建起了“站、区、组、队”组织,其中,村级综治工作站253个,综治小区1479个,综治工作小组5578个,巡防队员1739人。通过这一体系,农民成为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主体。
“四个覆盖”推行以来,肃宁共排查重点矛盾纠纷986起,化解965件;农村治安案件发案明显减少,农村信访量持续大幅下降。2011年全县253个村中有220个村没人去上访。
我们村立马就由乱到治了,至今没有发生治安、刑事案件,也没人去上访。
——梁村镇张家庄村村主任 张兆雄
推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以经济力量重新凝聚农村农民
肃宁县有3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9万。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成本高、收益低。付佐乡西泊庄村是传统养殖专业村,90%的家庭饲养貂狐貉等珍稀皮毛动物,以一家一户的庭院养殖为主,但“规模小,技术低,成本高,销路窄”,很多人准备放弃养殖业。
针对这种情况,村两委牵头成立了牧宏养殖合作社,吸引200多家养殖户入社。合作社把培训、饲养、收购、加工、销售统一管起来。“联合起来就是力量大,进货便宜,出手价高。”西泊庄村支书任树军说。
如今,肃宁已建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43家,涉及225个村,带动农户5.9万余户。2011年入社农户人均收入达8050元,比不入社农户增收1465元。邻村邻县有20多家养殖户也申请入社。
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6%。依托这个平台,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新技术38项,有15家合作社成为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实验基地,有74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认证、4个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品牌12个,有12家与超市达成了合作协议。
目前,肃宁县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8.8%,居沧州市首位。肃宁先后成为“国家毛皮动物标准化养殖基地”、“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河北省蔬菜场地挂钩基地”、农业部确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
只有农民的合作化,才有农业的产业化。这是肃宁县经过实践得出的一个结论。
——肃宁县委书记 安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