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化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基础信息资源库包括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库,并依法向政务部门和社会开放。基础信息库要按照一数一源、多元采集,共享校核、及时更新、权威发布的原则建设。业务信息库要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共享校核的原则建设。
1. 人口信息资源库。
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相关部门人口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为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实有人口统筹管理、人口全生命周期管理、社会治安状况、人力资源能力素质、社会就业形势、市场消费能力和公益事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
建设内容: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充分利用全国人口普查信息,逐步建设人口总量和静态动态分布、户口登记、健康素质、残疾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教育程度、就业状态、居住状况、收入水平、纳税情况、参保缴费、社保待遇、婚姻状况、优抚救助、扶贫开发、党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业务信息库。
2. 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
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相关部门法人单位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保障、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就业需求、行政资源配置、产业经济安全、社会事业发展、市场开放竞争、社会信用体系等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
建设内容:建设和完善以法人组织机构代码为标识的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及其他依法成立的各类机构单位基础信息库。以法人单位基础信息为基准,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普查信息,逐步建设法人信用、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就业规模、生产经营、税源税收、法人业务范围等方面的业务信息库。
3. 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
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相关部门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为自然资源储备和开发利用状况、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交通资源配置和物流配送效率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国土空间资源配置效率。
建设内容:在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和整合相关数据资源,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和完善以测绘基础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国家空间地理基础信息为基准,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逐步建设土地矿产资源、海洋环境状态、地质地震构造、耕地草原状况、森林湿地荒漠、水源水系分布、城乡建设规划、综合交通布局、水域空域航线、网络资源分布、重点水利工程分布、行政区划和地名、邮政编码和地址、地理数据资源等业务信息库和国土资源监管信息系统。
4.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
建设目标:依据业务需要实现宏观经济信息的共享,为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经济运行动态监测、产业安全预测预警等分析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确保金融、税收、统计等宏观经济基础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建设内容:强化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完善消费、投资、进出口以及经济运行、节能减排、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业务信息资源。建立完整、统一、高效、适用的国家统计信息系统,完善国家统计数据库,建成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联网直报系统。
5.文化信息资源库。
建设目标: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内容: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步建设以国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国家重要文物、国家档案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库。完善文化市场信息监管平台,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推动新闻信息搜索引擎发展,完善国家级网络视频内容传播和共享平台。
(三)完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坚持以促发展、保安全为主线,按照规制为主、疏堵兼顾、科学管控、共建共享、政企结合的方针,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我国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
1. 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在已有设施和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提高网络舆情监测能力、网络失窃密监测预警能力、网络有害信息监测和管控能力、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能力等,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安全管控机制,建设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健全重点信息安全管理业务系统,构建密码保障、身份认证、保密监管、检测评估和监测预警等技术支撑体系,切实保障我国信息网络空间的安全可控。
2.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设施。
减少各部门互联网出入口数量,推进党政机关互联网统一接入。加强涉密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设施建设,统筹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能力建设,增强电子政务网络、基础信息库和重要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为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运行提供支撑。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推进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已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实现面向电子政务内外网与各级各类业务应用的身份认证、访问授权和责任认定等安全管理,为跨部门、跨地区的政务业务应用提供安全保障。